IA018 清末民初景德鎮窯紅釉太師少保圓柱帽筒
高27.5x12cm
景德鎮窯簡介
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窯爐之一,景德鎮窯系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誕生於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景德鎮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景德鎮窯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依發現遺址以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製青瓷,至北宋時以燒製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色,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
景德鎮原始青花瓷起始於唐宋,成熟青花瓷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裏紅和其他品種,成爲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製青白,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號,人呼“樞府窯”。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瑯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民國至今景德鎮窯仍造全國第一名窯。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整理
中國彩繪陶瓷簡介
彩陶:一般指古代帶有彩繪花紋的陶器。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文化和青銅時代的辛店文化等文化中都有發現。在陶胚的表面用黑、紅色顏料畫上有幾何圖形、花卉、動物紋樣等花紋,燒成後,花紋附著器表,不易脫落。另有一種彩繪方式是陶器燒成後畫形,彩易脫落,或稱「燒後彩繪陶」。
彩瓷:彩瓷,也稱“彩繪瓷” ,是在瓷器表面加以彩繪,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兩大類。釉下彩始於三國時期東吳釉下彩繪瓷。唐代有唐青花、長沙窯釉下彩、繪瓷。元代有元青花、釉裏紅、明清時期開始出現釉上彩,有粉彩、鬥彩、五彩、琺琅彩、淺絳彩,彩繪瓷的全盛時期,以景德鎮窯成就最為突出。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整理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