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009 清代鈞窯淺藍釉刻蓮瓣紋佛教食具歛口缽形碗
高7.5x18cm
中國陶瓷鈞窯簡介
宋代六大窯系在北方有河北的定窯與磁州窯、河南的鈞窯、陝西的耀州窯,在南方有浙江的龍泉窯與江西的景德鎮窯,鈞窯是宋代六大窯系之一,也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唐代的達官貴人喜愛金銀器,到了宋代官僚貴族由於受社會動盪、國力衰弱的影響,開始改用瓷器,加上宋代飲茶風氣興盛,造就了宋代精緻瓷器的發展。鈞窯分為官鈞窯、民鈞窯。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台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讚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鈞窯瓷以花盆最為出色。
瓷器特色與特徵:
1,鈞瓷的釉色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
2,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
3,因鈞瓷釉層厚,在燒制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僧侶的食具歛口缽
缽是原始佛教時期,出家人外出托缽乞食所需具備的食器。由於氣候、風俗習慣等差異,在中國外出托缽已不必然,但是吃「缽飯」的規矩、禮儀,仍需遵守。佛教傳入中國後,僧侶吃「缽飯」的瓷器,就是歛口缽。用歛口缽吃飯,感覺很不方便,其實也不會,因為中國古代僧侶吃的是粥。
南宋時期僧侶吃粥用的歛口缽,已有改良,缽的胎壁厚度不一,使缽的內部似碗方便進食,但外觀上仍是歛口缽,標竿陶瓷科益公益網藏有一缽可以證實。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