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075 元代龍泉窯青瓷露胎塑花梅瓶
高46x25cm
元代龍泉窯青瓷貼塑露胎花梅瓶
梅瓶是瓷器型制的一種,梅瓶始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原始用途是酒瓶,從雙手倒酒(右手捧瓶身、左手提瓶底)時的方便性可以驗証,標竿創意陶瓷科普公益網,藏有一件「金代磁州窯黃釉瓷小梅瓶」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証實,因為這件小梅瓶的瓶身上有一「酒」字。
在宋代梅瓶已經常可見,人們常把這種喝完的酒瓶當成花瓶使用,每年冬季插上梅枝,故稱「梅瓶」。明代唐寅「採菊圖」畫有陶淵明的僕童手持插有菊花的梅瓶的情景。
梅瓶口小項短,瓶體修長曲線秀麗,由於造型優美,被人們移做裝飾器使用。梅瓶的樣式最大的差別,在於瓶身肩部的曲線與足徑部的寬狹,依據朝代不同,各有不同的特色。
龍泉窯的露胎貼塑工藝
南宋晚期龍泉窯創造了「露胎貼花」工藝,其製作工藝是將不施釉的素胎模印花沾一點釉漿粘於器物的腹或者其他需要裝飾的部位, 燒造時鐵成分與窯內的氧氣進行二次氧化反應形成了淺紅褐色,俗稱「火石紅」,這一現象恰好增加了龍泉窯器物的質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效果,與原本單一的青瓷釉面形成強烈對比。
由於「露胎貼花」上的紋飾,透過壓模塑造可以製作的比較精緻,適合塑造人像,使人的面部與肢體傳達的更為生動。約在宋元之際,龍泉窯創燒出一批生動精彩的佛道人物造像,作為陳設或供奉使用。
在塑造人物、菩薩、神仙等瓷塑時,人物的面部、胸部和手腳部都露胎不施釉,直接入窯燒造。這種「露胎貼花」工藝,盛行於元代,在明代終止。
文:丁紹傑 2023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