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070 元代龍泉窯青瓷宴前沃盥禮器匜式盂
高6×22.5cm
勺水供水的陶瓷匜
匜(音儀)是古代的水瓢供勺水之用,早在紅山文化(約5000至8000年前)的內蒙古就出現長15.6釐米的陶匜,這陶匜是平底、口沿上有一凹槽的出水口,以方便倒水,目前收藏於福建省源古歷史博物館。
銅匜在中國先秦時代出現,將平底匜改為4足,並增加一個單耳把成為禮器的一種,用於沃盥之禮,是替客人洗手的水勺。周朝沃盥之禮所用的器具,先是由盤、盉組合,後改變為盤、匜組合。
漢代出現適合桌上使用的原始青瓷三足匜,可見漢代的三足匜可能已不當禮器使用。宋元時期,裝在玉壺春瓶的酒,在倒入酒杯時很不方便,於是人們先將瓶中的酒先倒入匜中,再用匜擔任桌上分酒的器具。
元代小尺寸的匜大量出現,其特徵是平底無耳,有一掛環。個人認為設計成功的原因是:尺寸小的匜,容水量小,雙手奉上符合元人惜水好客的生活習慣,另外足耳易斷乾脆捨棄不用如此匜的尺寸可以縮小,這樣更可適合草原上經常遷徙的遊牧民族。
其實小尺寸的瓷匜,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且把匜的單耳把改為橫把,可稱之為魏晉南北朝原始瓷「橫把匜」。個人認為它有兩種功能,一,迎客行洗手之禮,二,為溫酒分酒的器具。
文:丁紹傑 2022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