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200 南宋龍泉窯粉青瓷仿古花觚
高19×13.8cm
龍泉窯簡介
龍泉窯是指中國浙江省龍泉市周邊地區出產的古代瓷器。它起源於唐朝,至宋、元時期達到全盛時期。龍泉窯器形精美,釉色清澈明亮,尤其以青瓷最為著名。青瓷釉色以青綠色為主,晶瑩剔透,光澤細膩。馳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龍泉窯中燒製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頂峰。粉青釉瓷,釉色青綠淡雅,釉面光澤柔和,達到類玉的效果。梅子青瓷,釉面呈青灰色,似梅子皮色,因而得名。南宋許多瓷窯均燒製粉青釉,郊壇下官窯亦燒成仿龍泉窯粉青。明、清時期的景德鎮窯燒製的粉青釉,釉中除鐵外,還有微量的鈷元素,因此呈現淺湖綠中閃微藍的顏色。
龍泉窑青瓷經常出現這類因欠燒而形成的釉色,稱米黃釉瓷,所謂米黃釉瓷是指其釉色尤如炒熟之米色,也有專為黃色經高溫燒製的黃釉瓷,經過高溫燒製的龍泉窯黃釉瓷色澤鮮明、光潔如玉,曾被列為御用瓷,是中國古代瓷器中的珍品之一。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觚與花觚的由來
觀觚知禮.審觚知美
《論語.雍也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1)觚:音「孤」,是一種祭祀時飲酒用的銅制禮器,盛行于商代晚期和西周。
(2)不觚:不像個觚。後來比喻名實不符或不合禮制。
【語譯】
有一天,孔子看到一個造型不美又不合禮制的銅觚,於是不悅的說:「觚都不像觚了,觚是造型優美的禮器,這還能叫觚嗎?這還能叫觚嗎?」
【結論】
本文證明孔子重視禮節,並具有很好的審美能力。
【解文識字】
「觚」是由「角、瓜」組合而成,「角」是獸角,被人製作成杯子。「瓜」同「孤」,表示孤單,「觚」可引申為祭祀中的主祭者,一人孤單的代表大家,向神明敬酒。「觚」是祭祀用的飲酒禮器,為主祭者一人使用。
【說明】
觚是飲水、飲酒之器,最早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中期,陶觚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沿用到商代晚期,銅觚出現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中、晚期,西周早期仍有人使用,但已不是主流。
孔子所說銅觚用於禮器,應該就是故宮博物院展示的亞鳥出戟觚,高26.5釐米,口徑15釐米,底徑8釐米。觚呈喇叭口,圈足。器形高挑窄腰,腰上曲線大,腰下曲線小,腰和下部均有四條出戟以便手持,整個造型優美別致。
春秋時期,觚的造型已發生變化,與商代不同。有人把上下不同曲線改為相同曲線,也有人把腰和下部的出戟,改為不出戟。觚的容量二升,有人改為三升,所以孔子不悅的說:「觚不觚,觚哉!觚哉!」
由於保持原様的觚,在造型實在優美,符合文人的雅趣,在宋代逐漸普及並用於插花,然而銅觚在當時畢竟是少數顯貴的人在使用,為了適應更多人士的需求,在南宋時期瓷觚開始出現,人們稱「花觚」。
瓷制花觚流行於明嘉靖、萬曆至清乾隆時期,多用於廳堂陳設,也用於插花。乾隆時期的粉彩花觚,上中下部的比例為3:2:1,弧度隨比例調整,在藝術性上達到極致,導致今日已很少人知道,觚曾是古代祭祀用的飲酒禮器。
文:丁紹傑 2019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