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160 南宋哥窯褐黃釉冰裂紋貫耳瓶

高20.3×12.5cm

哥窯簡介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據史料記載,浙江龍泉南宋時有章家二兄弟,均以陶為業,各主一窯,兄所主之窯名哥窯,弟窯亦稱龍泉窯。哥釉瓷器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征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于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因而被名之為 “ 金絲 ” “ 鐵線 ” 。

鑒定哥窯瓷主要從造型、胎骨、釉色等方面著眼。它的胎質呈黑色,細膩、堅實。釉面渾厚滋潤,釉面開有大小紋片。器物以瓶、爐、洗、碗、罐為主。

黃釉的起源

釉是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有與玻璃相類似的某些物理與化學性質,一般以長石、石英、黏土等為原料。釉的化學組成為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經溫式球磨調成油漿,用浸、噴、澆等方法施於坯體表面焙燒而成。由於所含金屬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燒成氣氛的各異,釉色有青、黑、綠、黃、紅、藍、紫等(白釉其實是無色透明釉)。

黃釉的起源:漢代的鉛黃釉首開黃釉裝飾之先河。隋唐黃釉分兩類,低溫以三彩為主,高溫以壽州窯黃釉為代表。遼代尚可見黃釉,而宋金元時期少見。按傳統說法,明代黃釉以弘治”嬌黃”首推第一。明清各朝將官窯黃釉的標準燒造延續下來,成為皇家規範。內外普施黃釉的瓷器被尊稱為”黃器”,又稱”殿器”。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相關連結:

古代瓷器常見的十種花瓶

中國陶瓷燒制遼金宋代時期簡介

中國陶瓷哥窯簡介

中國黃釉瓷器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