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012 南宋景德鎮窯青白瓷稻穀形鳥食罐
高3.6×6.8cm
景德鎮窯簡介
景德鎮窯是中國傳統窯爐之一,景德鎮窯系屬於宋代六大窯系之一。誕生於今江西省景德鎮,故稱景德鎮窯,實際上由數個窯口組成。景德鎮窯據記載,始燒於唐武德(618一626)間。依發現遺址以楊梅亭、石虎灣、黃泥頭最早,均為五代時期。
景德鎮窯自唐代起即燒製青瓷,至北宋時以燒製青白瓷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帶青色,這種白中泛青、青中見白的色釉,為景德鎮窯的新創。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間有刻花者。北宋靖康之變後,宋室南遷,北方定窯的許多制瓷工匠也隨之南下,他們帶來了定窯瓷器製作技術,在景德鎮仿製定窯瓷器。
景德鎮原始青花瓷起始於唐宋,成熟青花瓷出現在元代景德鎮的湖田窯。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
元代時開始燒青花瓷、釉裏紅和其他品種,成爲全國的制瓷中心,同時還繼續燒製青白,所燒卵白釉器,色白微青,器內有“樞府”字號,人呼“樞府窯”。明代時景德鎮已成為瓷都,青花瓷大大發展起來,被稱為“國瓷”,同時還燒有釉上彩、鬥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種單色釉瓷。
清代時燒瓷技術大大提高,品種有青花三彩、粉彩、琺瑯彩,還有各類象生瓷和仿玉石、木紋、漆、銅釉色等,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準。民國至今景德鎮窯仍造全國第一名窯。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整理
中國古代養鳥的歷史
我國飼養觀賞鳥歷史悠久,古代經典著作《禮記》中就有「鸚鵡能言不能飛」的記載,唐代官府貴族飼養鸚鵡者已經不少。自唐以後,馴養觀賞禽鳥在民間已廣爲流行,參與者也更加廣泛。
宋人崇尚儒道,親近自然,對自然之趣有著深刻的領悟,反映在文化娛樂和日常生活中,對花鳥的興趣更濃。養鳥成為社會風氣,尋常人家也喜在家中餵養一兩隻鳥兒,豐富生活,自娛娛人。至明、清時,籠養鳥的品種更為廣泛,諸如白靈、畫眉、相思鳥(繡眼)、八哥等,玩賞珍禽異鳥已成為清代帝王及八旗子弟的一種樂事。
文:丁紹傑2022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