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068 北宋耀州窯褐青瓷印雙鳳紋茶盞茶碗
高5×10.5cm
耀州窯簡介
耀州窯位於陝西銅川黃堡鎮,最初名為黃堡窯,宋朝時黃堡劃歸耀州管轄,黃堡窯更名為耀州窯。耀州窯始於唐代,到宋代時最為興盛,為六大窯系中最大的窯口,也是北方繼汝窯之後著名的青瓷窯代表。。五代末期受餘姚越窯之影響,創燒了刻花青瓷,所以耀窯青瓷兼有”越器”之稱。
唐代開始燒製黑釉、白釉、青釉、茶葉末釉和白釉綠彩、褐彩、黑彩以及三彩陶器等,宋代、金代以青瓷為主。北宋耀州窯曾使用化妝土,這是耀州窯瓷器的一大突破,打破了傳統北方瓷窯胎體發黑。北宋是耀州窯的鼎盛時期,據記載為朝廷燒造“貢瓷”。耀州窯的裝飾方法,主要有刻花、剔花、印花、鏤空等。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整理
茶杯茶盞與盞托的由來
自秦漢以後,飲茶之風日漸興起,茶具(茶碗、茶甌)才開始從日常的飯碗酒杯中分離出來。
至唐代,茶已成了人們日常生活飲品,唐代茶具(茶碗、茶甌)口徑較大、高度較矮。在唐代煎茶法中,大口徑,有利於觀看茶湯的色澤與變化;高度較矮有利於手的把持。
唐代在皇家重茶、佛教崇茶、文人愛茶、在舉國飲茶之下,出現喝茶用具的專門名稱「茶盞」。到了宋代茶盞的造型,受佛學禪修的影響,碗口寬碗底窄以便雙手捧用,部份茶盞受佛鉢的影響採歛口設計,呈現仰頭飲盡的特殊情境。
盞托始於東晉,是由耳杯承盤發展而來,南北朝時流行,初為酒盞托,也叫盤盞。唐宋時期隨著飲茶風俗而盛行,茶盞托因防燙手的需要,參考酒盞托的設計,從酒盞托分離出來。
不管茶盞托還是酒盞托,都是上有盞、下有托盤,容易混淆分不清楚。其實,酒盞托有一特殊的別名,叫「酒台子」,這別名就是分辨茶盞托還是酒盞托的關鍵,凡是盞托上有凸出的平台,這盞托就是「酒盞托」;凡是盞托上有一圓孔,沒有平台的,這盞托一定是「茶盞托」;凡是盞托上有平台但不凸出,這盞托多半是「茶盞托」。另外,盞的大小,也可輔助分辨酒盞與茶盞,一般說來,茶盞的尺寸與容量都比酒盞大。
在宋代,「茶盞」已成喝茶用具最普遍的說法,但「茶碗」仍被沿用。進入明清,由於茶葉改為用茶壼直接衝泡,「茶盞」被稱為「茶杯」,茶杯在尺寸上比宋代小很多。由於茶葉是直接衝泡,茶湯呈現綠色,所以茶杯都採用白瓷設計,尤其杯的內壁一定是白瓷,如此可襯托出茶葉沖泡時嫩綠的色澤。
文:丁紹傑,2023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