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007 宋代龍泉窯土青瓷刻蓮瓣紋孔明碗
高5.3×10.8cm
時代:宋代(公元960-1279年)
窯口:龍泉窯(今浙江省龍泉市)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通高 5.3 公分,口徑 10.8 公分,器形小巧深斂,呈弇口、深腹、圈足狀。口沿略內收,腹部豐滿而順勢內斂,整體重心下移,給人穩重內聚之感。器壁厚薄適中,底承小圈足,胎體修整圓整,造形秀雅端正。碗面雖小,然置物時因弧腹反光與釉色映襯,往往顯示內容較實際更多,民間俗稱「孔明碗」。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本器為南宋時期龍泉窯所產,龍泉窯為浙江麗水地區重要青瓷名窯,自北宋晚期起興盛,至南宋達至高峰。該窯燒造品類繁多,碗器尤為代表性品類之一。本件作品釉色、胎土與紋飾皆屬南宋中期典型器物,應屬龍泉窯較早期之土青瓷代表。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通體施一層淡灰青釉(俗稱土青色),釉層較薄,色澤沉靜溫潤,部分部位釉水略薄可見胎色,屬還原焰燒成之早期龍泉釉色特徵。碗外壁以刻劃技法飾蓮瓣紋一圈,蓮瓣細長修整,排列對稱,線條自然流暢。碗平整,利於盛食或供設之用。
4.用途說明
本器為宋代日常飲食器,亦常作為佛教與道教供器使用。由於其深腹而口小,置物時容易形成「看似多、實際少」的視覺效果,因此民間亦俗稱為「孔明碗」,象徵智慧與節儉,常見於齋堂、僧舍、書齋或供案之上。
5.燒製程序
此碗由細白瓷土拉坯成形,成型後於釉下施刻蓮瓣紋飾,然後施掛薄層青釉,再入窯高溫燒成,燒成溫度約為 1220~1250℃。燒製過程中採還原焰控制氣氛,使釉呈青中泛灰之色調,並保留胎釉結合之完整質感。
6.文化價值
此器兼具日用功能與文化象徵意涵,是宋代民間智慧與審美並存的生活器物。蓮瓣紋承襲佛教吉祥象徵,孔明碗之名則折射出傳統社會對「精明用度、內斂知足」的美德推崇。其造型與釉色亦為龍泉窯早期風格的重要見證。
7.設計參考
本器結合「實用、節制、美觀」的設計理念,適合作為當代餐器、禪茶器、文創雅器設計靈感來源。弇口深腹結構可應用於食器、香器、水盂等產品開發,亦可轉化為現代寓意型藝術器皿,結合「小中見大」的視覺語彙,營造東方美學氛圍。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