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047 唐代藍釉三彩獸面紋雙耳香爐

高12.5x20cm

時代:唐代時期(公元618-907年)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通高12.5公分,口徑約20公分,爐體呈圓鼓狀,三足鼎立,兩側對稱設有小圓耳。爐腹前後飾有高浮雕獸面紋飾,五官立體,極具威嚴氣勢,兼具裝飾與護佑之意。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香爐為唐代器物,胎質堅密,推測為洛陽地區的地方窯所燒造,施以典型唐三彩工藝,具有當時宮廷與高級貴族生活風格之象徵。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通體施以藍釉為主調,與綠釉、黃釉構成典型的「唐三彩」釉色組合,尤以藍釉為主色較為稀見。獸面裝飾以模印加貼塑方式完成,紋飾生動,局部線條以釉色強化,展現出唐代裝飾藝術的豪華風格。

4.用途說明
本器為香爐,使用時於爐內置香料焚燒,爐口敞開有利於煙霧上升與擴散。多用於宮廷、貴族府第或佛教儀式中,亦常為隨葬明器之用途。

5.燒製程序
先以模具成型,再修整爐耳與獸面紋,素燒後以黃、綠、藍釉分別局部施釉,再進行二次高溫釉燒,使多色釉層交融於胎體表面。藍釉為高溫銅釉,燒製難度高,燒成成功率較低。

6.文化價值
此器反映唐代對異域色彩與獸形崇拜的融合風格,藍釉之應用更見其對貴重釉色之追求。獸面紋常見於唐代陶器、青銅器及壁畫中,象徵辟邪與守護,具高度文化與美術價值。

7.設計參考
可供現代陶藝設計仿製於香氛器具、爐器裝飾品中,亦可借鑑其獸面裝飾與釉色搭配,用於藝術陶塑、博物館文創品等領域,結合古意與當代審美。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陶器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燒制隋唐五代時期簡介

中國香爐與香料簡介

歷代藍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

歷代三彩陶瓷燒製工藝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