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036 唐代當陽峪窯綠釉絞胎仿古爵杯
高16x13cm
絞胎瓷的由來
所謂絞胎,是將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瓷土揉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坯,製作成形,澆一層透明釉,燒製而成。
由於泥坯絞揉方式不同,紋理變化亦無窮,常見有:木紋、水紋,石紋或各種雲紋,也可加入切割、編織等技巧呈現出蓆編、菊花及羽毛等花紋。
絞胎瓷最早出現於唐朝,至宋朝當陽峪窯發揚光大,在北宋末年戰亂中技術開始沒落,失傳,至元代絞胎瓷工藝失傳。
絞胎瓷因用上不同的泥,燒製時容易因為不同的膨脹系數而爆烈,且工序繁複,成品率較低。
另: 碗盞杯鉢盂介紹
唐代的“碗” 是進食具、飲酒具,也是飲茶具。造型特點是敞口、深腹、平底或圈足,形式多種多樣。“盞”比“碗”較小,典型的宋代茶盞,口闊底窄腹深,可配合盞托使用,之後為了鬥茶出現束口盞,撇口盞,等器型,為了禪修出現斂口盞,斂口盞予人一種克制內斂、優雅協調的感覺。古代的“杯”在稱“觚”、“爵”、“羽觴(耳杯)” 都是飲酒具,現代“杯”外形不一但用途統一,都是飲具,可飲水、飲酒、飲茶、飲咖啡。
鉢盂:“鉢”比“碗”高,“盂”比“碗”矮,“碗”有環足,“鉢”與“盂” 沒有環足。“碗”多為敞口,“鉢”與“盂”不是歛口就是直口。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