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001 唐代三彩陶彩繪打馬球仕女俑

高31x59cm

唐代女子打馬球

學者普遍認為馬球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波斯,隨後傳入吐蕃(現今的西藏)、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印度等一些亞洲國家。今日的職業馬球運動主要普及於阿根廷,英國,印度,巴基斯坦和美國。

馬球,史稱”擊鞠”、”擊球”等,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拍擊木球的運動。是蒙古族的馬上遊戲,流行於內蒙古等地。相傳唐初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稱”波羅球”,後傳入蒙古,相沿至今。

馬球運動在唐代,不僅在帝王與文武百官之間流行,還普及於民間,甚至婦女也成了馬球活動的參與者。所謂”上有好看下必有甚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唐紀》中也有這樣一句話:「上好擊球,由此,通俗相尚。」

本件唐代粉彩馬球仕女俑,彩馬秀美,女俑表情豐富,乘坐於奔馳的馬背上作擊鞠狀,實在精采。值得注意的是這彩馬屬「三花馬」,所謂「三花馬」是指馬鬃上剪有「三花」,這「三花」是良馬的裝飾,源於突厥,後為唐代皇室貴族間良馬流行的時尚。本件唐代粉彩馬球仕女俑極為罕見,為此標竿陶瓷科益公益網2020年從拍賣會中拍得,見證這段唐代女子打馬球的歷史。

文:丁紹傑2020

三彩馬球仕女俑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

唐,西元618-907,高35.5公分,長33.2公分,寬12公分。唐代流行厚葬,墓中的隨葬品極為華麗,雕塑生動的各樣大小人俑,加上黃、白、旅、褐的低溫彩釉,亮麗耀眼。女子跨騎在彩鞍黃馬上﹔馬形肥碩,四肢勁立於長方板上,似蓄勢待動。女子側轉身、頭微前傾,左手勒韁繩,右手握桿擊球。整件作品為灰黃陶胎,施白色陶衣,三彩釉黃、綠、白、褐色相間,色彩淋漓鮮豔。唐代婦女以健康為美,喜愛穿著翻領窄袖軟靴的胡衫,裝束輕便地從事多種馬上活動。波斯的馬球,就很受唐代上層社會的歡迎。

相關連結: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

陶器瓷器與原始瓷有何不同

中國陶瓷燒制隋唐五代時期簡介

中國三彩陶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