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002 隋代相州窯白釉貼蓮瓣寶相花佛教蒜頭瓶收妖瓶

高28.5x19cm

時代:隋代時期(公元581-618年)

窯口:相州窯(今河南安陽、湯陰一帶)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28.5公分、腹徑約19公分,瓶身上圓下鼓,頸細高挑,口部作瓣形外撇,形如蒜頭,故稱蒜頭瓶。肩部以下轉圓腹,底承小圈足。器身通體分段貼飾蓮瓣與寶相花紋,構圖對稱繁麗,形式穩重莊嚴。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本器出自隋代相州窯,約燒製於6世紀末至7世紀初。相州窯位於今河南安陽、湯陰一帶,為隋唐時期北方白瓷重鎮,其白釉工藝與貼塑裝飾風格,對後世邢窯、定窯等產生深遠影響。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通體施白釉,釉層略泛青灰,光澤柔和,底部露胎處可見細膩灰白胎質。瓶身以模印技法貼塑蓮瓣與佛教寶相花,對稱排列,極具宗教裝飾意味。頸肩轉折處貼飾蓮瓣一圈,增添層次感與立體效果,瓶口瓣形設計富有莊嚴感。

4.用途說明
此瓶應為佛教法器或供器之一,常用於壇城供養、象徵鎮邪除魔之意。蒜頭口瓶形於佛教造像與經變圖中常見,作為「寶瓶」象徵,用以收攝邪氣,故俗稱「收妖瓶」。其形制與象徵意義深具宗教色彩。

5.燒製程序
拉坯成形後,依各段構造貼飾模印蓮瓣與寶相花紋,再施白釉高溫燒成。整體燒成氣氛控制良好,釉面均勻光潤,貼花與器身結合緊密,顯見工藝成熟。

6.文化價值
本器為隋代佛教藝術與白瓷工藝融合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濃厚宗教象徵意涵,兼具實用性與裝飾性。其瓶形、裝飾風格及命名,反映當時佛教盛行與民間信仰融合的文化氛圍,對理解隋唐時期宗教禮器與工藝傳統具重要價值。

7.設計參考
此器之瓶形與蓮瓣紋飾,適合應用於現代宗教器具、花器設計、香氛容器與陶藝裝飾等領域。亦可作為仿古宗教藝術創作或空間靜謐氛圍設計之靈感來源。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經典陶瓷介紹

中國陶瓷燒制隋唐五代時期簡介

佛教收妖瓶介紹

歷代白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歷代相州窯瓷器燒製工藝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