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001 隋代相州窯白釉瓷蓮瓣紋罐

高23.5×20.5cm

相州窯簡介

相州窯的窯址位於今安陽市洹河南岸,因地名也稱安陽窯,相州窯源於北朝、興盛於隋,衰落於唐,是中國北方早期青瓷燒造的代表窯口之一,為中國北方青瓷燒造的起源。相州窯也是北方較早燒製白瓷的窯口,最早採用白色護胎釉工藝,為當時燒製白瓷的創新。

相州窯的瓷器主要有青瓷、白瓷、黑瓷等,隋代相州窯已經成功地燒制出標準白瓷,但青瓷是生產的主流,相州窯的青瓷的製作具有較高的水準,為唐、宋時代的瓷業勃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沒有白瓷,就不會有青花、釉裏紅、五彩、鬥彩、粉彩等各種美麗的彩瓷。

另: 壺罐缸的介紹

「壺、罐、缸」都是以陶瓷或其他材質製成的容器。「壺」是小口大腹、多有壺蓋,漢代與之前的朝代,壺沒有流(壺嘴),唐代的壺頸短流也短,宋代的壺流長而彎曲。壺通常用來盛裝酒漿、茶水或其他東西。如:水壺、酒壺、茶壺、鼻煙壺。

「罐」可以盛物、裝水或做烹調使用。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收,大底足。多為直口,一般有蓋。如:糖罐、茶罐、藥罐。「缸」是一種圓形寬口、腹大底小,用途多完。如:米缸、水缸、魚缸。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鉛黃釉綠彩蓮瓣紋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

北朝,高23.5釐米,口徑7.7釐米,足徑8.4釐米。罐直口,短頸、溜肩,肩部有四弓形系,腹下漸收斂,實足,底略內凹。口部及下腹部各刻弦紋一周,肩部刻弦紋數道,四系之下刻忍冬紋一周,腹部刻下覆蓮瓣紋。器身上半部施黃色透明釉,又於八等分處各施綠彩一道,下部露胎。此罐胎質潔白,造型工整,釉色突破了單一色彩,更富裝飾性,為豐富多彩的唐三彩工藝開創了先河。忍冬紋與蓮瓣紋組合是佛教藝術的裝飾題材。此罐有確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紋飾對研究北齊時期的宗教觀念及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此罐1958年出土于河南省濮陽李雲墓。李雲為北齊車騎將軍。據出土墓誌記載,該墓為李雲夫婦合葬墓,葬于北齊後主武平七年(576年),由此可斷定此罐年代的下限。因有確切年代可考,其造型和紋飾對研究北齊時期的宗教觀念及藝術等均有重要意義。該墓出土的另一件黃釉綠彩罐現收藏于河南博物院,造型及釉色與這件相同,唯四系是方形的,與之有別。鉛黃釉屬於低溫鉛釉。低溫鉛釉的發明比青釉要晚得多,但在漢代已相當普遍。它的特點是釉面光澤強,表面平整光滑,釉層清澈透明,猶如玻璃一樣,但硬度比較低,容易出現劃痕,化學穩定性較差。傳統的低溫色釉的主要品種有綠、黃、藍、紅、紫等多種。撰稿人:楊靜榮

相關連結: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

佛教與工藝相輔相成

中國陶瓷燒制隋唐五代時期簡介

中國陶瓷相州窯簡介

中國白釉瓷的由來與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