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007 南北朝越窯土青瓷陪葬豬舍
高17x22cm
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窯口:越窯(今浙江省上虞、紹興、寧波一帶)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件器物高約17公分,口徑約22公分,整體呈半球形缽狀,底部平整,器內建有豬圈造型,並置入母豬與小豬雕塑若干。外壁以豎條欄杆形通縷環繞,豬舍上方設屋脊結構,屋頂以波狀曲線表現,頂部設有三角形獸首飾件及通氣孔,構成完整的圍欄與庇護空間。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器為南北朝時期(約公元5–6世紀)之陪葬明器,燒造於浙江地區的越窯系統。越窯於兩晉至南北朝之際已發展出具寫實特徵的明器製作傳統,技術日趨成熟。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器表施土青色釉,釉層偏薄而色澤樸雅,兼具自然氧化後之斑駁質感。內部母豬與乳豬雕飾以模印與手工貼塑成形,姿態生動;圈欄結構與屋頂一體燒製,設計嚴謹,空間分配有序,表現出當時對飼養環境的具體認知。
4.用途說明
本器屬陪葬用明器,模擬農村家庭豬舍情景,象徵墓主人冥界生活之富足與牲畜繁衍不息。此類象徵性食物資源配置,顯示當時信仰死後世界延續人間生活形態的觀念。
5.燒製程序
器物應以分段模製再合併組裝而成,先塑外缽與圈欄,再製作豬群與屋頂結構組件,組合後施釉,於還原氣氛中中高溫燒製完成。結構緊密且細節完整,技術難度較高。
6.文化價值
此件作品具高度的時代特徵與文化象徵意義,不僅反映當代農耕社會的經濟基礎,也揭示人們對死後世界的重視與冥福觀念。對研究南北朝越窯明器形制與社會民俗文化,皆具重要參考價值。
7.設計參考
其圓形圍欄結構與寫實豬群造型,可作為現代景觀陶藝、博物館教育展示與傳統建築仿生設計之靈感來源,兼具趣味性與歷史性。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