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014 西晉越窯褐青瓷刻花聯珠紋三足香爐

高4.2×8.8cm

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窯口:越窯(今浙江省上虞、紹興、寧波一帶)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通高 4.2 公分,口徑約 8.8 公分。器形扁圓,直口微侈,腹部鼓出,下承三短柱足。器形小巧穩定,比例均衡,利於置於案几或香几之上,適合穩定燃香之用途。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本器為西晉時期越窯燒造,出自今浙江紹興地區。越窯為中國古代南方最早燒製成熟青瓷之代表窯口。西晉時期,越窯技術已趨成熟,胎釉結合良好,器型與裝飾呈現多樣化風格。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通體施褐青釉,釉色沉穩,呈現灰褐偏青之色調,釉面平整略有細紋開片。腹部刻飾兩道「聯珠紋」帶,紋飾由連續菱形構成,其內點飾小圓珠,排列工整,具有明顯裝飾性與節奏感。三足略外張,為實用與美觀並重之設計。

4.用途說明
香爐為古代焚香之器,供佛事、祭祀、室內除穢與文人清玩所用。三足結構提升散熱與穩定性,腹部收束利於聚香,聯珠紋帶裝飾使器物更具儀式感與審美價值。此爐應屬室內日用或隨葬明器之一。

5.燒製程序
器體輪製成型後,施以刻花裝飾,乾燥後通體施釉,再入窯高溫還原燒成。聯珠紋需於半乾胎階段刻劃完成,技藝要求高;整體燒成溫度控制穩定,使胎釉結合緊密,顯示越窯工藝之成熟。

6.文化價值
本香爐造型精巧,紋飾規整,為西晉越窯小件瓷器的代表作。聯珠紋具有濃厚中亞裝飾風格色彩,顯示絲路文化交流對南方窯口的影響,亦為早期佛教與香文化傳播的物證。對研究晉代日常生活與越窯美學極具參考價值。

7.設計參考
本器可作為文創香器設計與陶藝教學的靈感範例,尤其適合開發小型香爐、茶道用器、靜心器物等文化商品。其穩定三足構造與聯珠紋帶設計,可應用於現代陶瓷藝術或雕刻紋樣重構。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經典陶瓷介紹

中國陶瓷燒制三國兩晉時期簡介

中國香爐與香料簡介

歷代青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歷代越窯瓷器燒製工藝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