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003 西晉越窯褐青瓷陪葬羊舍

高17x23cm

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窯口:越窯(今浙江省上虞、紹興一帶)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約17公分,寬約23公分,呈現屋舍造型,正面設有坡道、門戶與開窗,屋內外塑有牽引羊群的立體人物與動物,布局生動,極具生活氣息。

2.時代與窯口說明
製於西晉時期,屬浙江地區越窯系統作品,為當時隨葬明器中常見之立體建築模型,展現越窯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描繪。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通體施褐青釉,釉色沉穩自然,表面釉層均勻,局部有釉薄處呈現胎色。器物以模印結合雕塑製成,細節如屋瓦、窗格、人物姿態、羊隻動態皆有刻畫,展現成熟的造型能力。

4.用途說明
為陪葬明器,用以模擬亡者生前之居住與畜牧生活,象徵陰間世界之安居與富足。其形式反映當時農牧社會的日常現實。

5.燒製程序
器身以模具製形後,接合屋舍與人物、牲畜部件,施釉後一次燒成。因其空心結構與多層塑件組合,須精準掌控窯內溫度與氣氛,避免燒製坍塌或釉色失衡。

6.文化價值
此類陶製屋舍不僅為西晉喪葬制度的具象體現,亦保存了早期畜牧建築的實物證據。尤其該件再現羊舍外形,所採高架結構,可避免牲畜濕冷受害,其設計理念沿用至今,反映中國古代在畜牧管理上的實用智慧與延續性。

7.設計參考
本器可作為歷代羊舍結構設計與古代畜牧生活復原的重要參考。其坡道、屋頂、人物與羊群的配置,亦具教育與展示意義,適用於考古展示、民俗博覽或模型設計。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經典陶瓷介紹

中國陶瓷燒制三國兩晉時期簡介

中國歷代冥器與陪葬品簡介

歷代青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歷代越窯瓷器燒製工藝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