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006 晉代越窯土青瓷獅形雙管燈臺

高21x27cm

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窯口:越窯(今浙江省上虞、紹興、寧波一帶)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21公分,長度約27公分,整體為擬獸形燈臺,主體為一伏臥獅造型,雙目圓睜,口齒外露,面貌威嚴,軀幹厚重穩固,背部對稱立兩支短管。四足穩踏,尾部上翹,整體構造均衡穩定,兼具雕塑感與實用性。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器為晉代越窯製品。越窯為中國青瓷發展最早的系統之一,自東漢起燒製青瓷,至晉代逐漸進入成熟期,製作類型涵蓋日用器、動物形器、宗教與照明用具。本器反映當時窯口在器形設計與宗教象徵融合方面的創新實踐。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 土青瓷釉色:器表施覆灰綠偏褐色釉,釉層略薄,局部出現流釉與開片痕跡,胎體厚重,釉色帶有礦物氧化斑點,為越窯土青瓷典型風格。
  • 模塑獸形:全器以模塑與手工貼塑工藝製成,獅首獠牙與鬃毛誇張寫實,肩部略飾弦紋與刻劃細節,背部雙管為中空通氣結構,與內腔相通。
  • 對稱雙管設計:雙管設計提供雙燭照明功能,亦增強結構視覺層次與使用彈性。

4.用途說明
本器主要作為照明用途,雙管可置燭或油燈芯,適合置於佛堂、墓室、道壇或神龕空間中使用。獅形寓意辟邪與護法,常見於宗教與祭儀空間。此件兼具實用性與宗教象徵性,亦可作為權力、莊嚴與庇佑的象徵。

5.燒製程序
先以灰白細陶土模製主體,再進行貼塑與刻飾細節,待乾後全器施釉,背部雙管與主體應為一體成型。入窯於還原氣氛中高溫燒成(約1200℃),釉層附著良好,器物內部呈中空結構,證明其為真正使用型燈具。

6.文化價值
本器展現晉代青瓷造型創作中的神獸文化與功能性結合,體現越窯在早期造型青瓷領域的開拓精神。獅形作為護法瑞獸,在佛教與道教中皆具重要地位,是宗教與日用器融合的珍貴標本,對研究宗教用器演進具有參考價值。

7.設計參考
本器之雙管對稱設計與獅形造型,可作為現代燈具設計、雕塑藝術與宗教文創的靈感來源,特別適用於結合古典造型與現代實用的高端室內陳設與照明設計。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經典陶瓷介紹

中國陶瓷燒制三國兩晉時期簡介

中國古代油燈與燭台簡介

歷代青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歷代越窯瓷器燒製工藝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