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004 晉代越窯土青瓷道教神獸尊

高14.5×12.5cm

時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

窯口:越窯(今浙江省上虞、紹興、寧波一帶)

簡介: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通高14.5公分,腹部最大徑約12.5公分,屬短頸、寬腹、平底小型尊式器形。器體圓潤厚重,頸口直立,肩部左右對稱裝飾立體獸首及附耳,正面主體為一大型神獸面具,形象威嚴,造型高度立體化,底部設有四足支撐。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器為晉代越窯製品。越窯為中國青瓷最早成熟的名窯,創燒於東漢,至晉代已廣泛生產日用器與宗教性器物。當時正值佛、道信仰盛行,越窯亦生產大量與驅邪、鎮煞、祈福相關的陶瓷器物。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 釉色與胎質:通體施青釉,釉色呈黃褐偏灰綠,透明度較高,表面有流釉與窯變痕跡,胎土略顯紅褐。
  • 貼塑工藝:器表以模製與貼塑工藝加飾神獸紋飾,線條明確,層次豐富,主體獸面張口露齒,眼目圓睜,兼具威嚴與神性。
  • 造型結構:四足微外張,可穩固支撐器體,肩部對稱耳飾與正面獸紋形成宗教性強烈的裝飾結構。

4.用途說明
本器推測為道教或民間信仰中用於鎮宅、辟邪、祭祀的供器。其神獸形象常見於東晉以來的鎮墓陶器、護壇法器與象徵性禮器中。也可能作為「葫蘆罐尊」一類盛放祈福物件的容器,具有宗教功能與護身象徵。

5.燒製程序
器體先以輪製與模印技法製成主體,再以貼塑方式將神獸面具與四足黏接成型。施釉後進入窯爐,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燒成溫度約為1200℃,局部釉層出現氧化斑與燒痕,為越窯常見特徵。

6.文化價值
本器展現晉代越窯在雕塑工藝與宗教陶瓷方面的重要發展,為研究晉代道教信仰、神獸崇拜與越窯青瓷演變的代表性器物。其神獸造型對後世唐宋鎮墓俑、龍虎像等亦具影響。

7.設計參考
本器之神獸造型與立體貼塑結構,為現代文創器物、宗教擺飾與雕塑設計提供靈感,特別適用於祈福、辟邪主題之空間裝置、禮器、香道器設計中,融合古風與信仰性格。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經典陶瓷介紹

中國陶瓷燒制三國兩晉時期簡介

瓶與尊的介紹

歷代青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歷代越窯瓷器燒製工藝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