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003 漢代綠釉陶人俑座式油燈
高25x8cm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通高約25公分,寬約8公分。整體造型由下方人俑座與上方燈盞結合而成。人俑身穿寬袍,雙手於胸前作持物狀,面容模糊但輪廓尚存,呈跪坐或盤膝姿態。其頭頂承托一柱形直筒狀容器,可用作注油與置燈芯之燈盞。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本器為東漢時期綠釉陶器,出自中原地區(如河南、陝西、山東一帶)之陪葬陶窯。此類陶燈常見於東漢墓葬中,為模仿青銅器與實用日用品的明器,廣泛流行於王侯與地主階級墓葬之中。
3.工藝特點(材質、裝飾、結構)
器物以泥質紅陶為胎,通體施低溫鉛釉,釉色以深綠為主,局部因埋藏與燒成條件呈現釉斑、虹彩與失光現象。釉層流動自然,具有濃厚東漢時期綠釉風格。造型寫實簡練,無多餘裝飾,重在模擬人俑持燈的實用結構。
4.用途說明
此器原用作明器,象徵墓主生前日常生活之延續。上方容器為油燈盞,可注動物油點燃,俑座形象具象徵守護與侍奉之意。此類燈具也代表光明與潔淨,有祛邪安魂、照護亡靈之宗教含義。
5.燒製程序
以手工模印或模塑人俑,接合輪製成形的燈盞,上釉後經800–900°C低溫氧化焰燒成。鉛釉中含銅、鐵成分,在高溫下產生明亮綠色,但亦易受埋藏環境影響而氧化變色,形成自然斑駁效果。
6.文化價值
綠釉陶人俑座式油燈體現東漢時期日用與宗教器物融合的工藝成就。此類器物除反映漢代燈具形式與陪葬觀念外,也展現社會階層對於靈魂照護與死後世界秩序的理解,為研究漢代宗教、美術與日用品制度的珍貴資料。
7.設計參考
本器造型極具文化象徵與造型張力,適合作為當代陶藝或照明設計中的仿古造型靈感。其結構形式可轉化為香插、蠟燭台或插花器座,亦可作文創商品中的「古俑守燈」主題開發,融合古風與實用性。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