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002 春秋時期鳥形灰陶鬹
高34.5×24.5cm
中國壺型的演變簡介
從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前) 中多出現許多陶壺,從商代甲骨文出現「壺」的漢字,我們就知壺的痂歷史有多麼的悠久。中國陶瓷器家族中,能上和皇親國戚作伴,下和人民群眾為伍,且接觸時間最長的就是「壺」。從壺的來龍去脈可以觀察到古代人民生活的來龍去脈。壺隨著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茶酒文化的發展,在材質及造型上也不斷演變。
現代壺的製作有三大要素:壺腹、壺把、壺流。從實物形態來說,最早稱之為壺的器皿是貯水器,沒有壺流、也沒有壺把。仰韶文化中的陶壺出現雙耳的提把,西周青釉提梁壺(盉)出現壺流的設計,生動地展示它「壺嘴出水」的價值,可以說是壺造型設計的一個革命性的發展。
漢代的壺,可能基於大量使用及製作簡單的需要,壺的造型沒有壺流沒有壺把。兩晉時期出現雞首壺、羊首壺,但是很多沒有出水孔,只是一個裝飾,到了南北朝時期雞首壺、羊首壺,在首嘴中出現了孔,這極短的壺流,使雞首壺、羊首壺的實用性大為提昇。
隋唐時期,短流高柄長身的壺逐漸定型,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水注,或者注壺。如果說唐之前「一器多用、一壺多用」,那麼,到了唐代陸羽(733 ~804)的《茶經》問世,茶具、茶壺成為專用的系列,茶壺從廣義的壺中分化出來。那時,文人士大夫興起陸羽倡導的「煎茶法」,民間也出現了簡易茶具的「泡茶法」。茶壺的品種也由此豐富多彩了。唐末到五代長沙窯生產的壺,壺上裝飾有詩有文有畫,影響深遠。
五代到北宋時期的壺,壺流逐漸加長加高,長流在傾倒時更具有準確性,適合注酒、鬥茶。長流壺的出現,說明宋人出於提高生活品質的需要,把壺的功能細化了。宋人講究品茶、鬥茶,長流壺在宋代出現,是順應飲茶是當時的時尚,這時尚下的宋代瓷壺,也促成中國瓷器的製作達到新的境界。
瓷壺在昂首前行,使陶壺日漸式微,淪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日用雜品。直到明代朱元璋1391年廢團茶推動泡茶法興起,第二年景德鎮官窯、民窯便並肩生產泡茶用壺。此時,宜興「羊角山古窯」也出品了「泡茶」紫砂陶壺。永樂年間,皇帝命人製作的「瓷僧帽壺」,影響至今。朱元璋引來「泡茶法」之後的一百餘年,才有宜興文人吳仕設計「供春壺式」的故事,此後宜興紫砂壺一直盛行之今。
文:丁紹傑2022
古代陶瓷的價值
古物,是指古代各時期,各族群,經人為加工的用品,包括:日用品、陳設品,藝術品、禮儀器物及圖書文獻等。
標本,是動物、植物、礦物等實物,經過各種處理保存,儘量保持原貌,藉以作為展覽、示範、教育、鑑定、考證以及其它各種研究之用。
古物就是一種標本,對古物研究經常需要一系列的標本,甚至相關系列的標本,才能鑑定出這古物,對後人有什麼教育及啓發。當古物對後人產生了啓發,此時古物的重要性與價值才能呈現,所以古物一系列的收藏、研究與展示至為重要,一系列中所缺的,更符合「物以稀為貴」這句話。
一件古物即使是罕見品甚至是孤品,在不了解內含之前,價值都不大。古代陶瓷是古物的一種品項,所以古代陶瓷即使是罕見品甚至是孤品,在不了解內含之前,價值也都不大,除非是視覺上的藝術品。
文:丁紹傑,2021
相關連結:
陶瓷燒製年代介紹:春秋戰國時期
陶瓷燒製特徵介紹: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