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010 戰國時期原始青瓷龍首流橫柄三足鐎

高10.5×18.5cm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通高10.5公分,橫寬含流與柄約18.5公分,器身圓鼓,上口微收,下承三短足,前方設龍首形流,後側橫出一短柄。整體造型對稱,重心穩定,屬典型三足鐎制式。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本器為戰國時期南方地區原始青瓷作品,推測產自浙江、江西或湖南一帶早期窯場。此類鐎器仿自青銅器形制,結合當地瓷化技術,為陶瓷取代青銅禮器過程中重要的實例。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器表施青黃色釉,釉層薄透,色澤素雅。器身表面佈滿細密刻劃與壓印裝飾,頸部環飾幾何雷紋,龍首流口造型立體,雙角與吻部清晰可辨。橫柄為方形中空,與器身結合牢固,三足為獸蹄狀,支撐穩定。

4.用途說明
此器為古代盛水、加熱或調和液體之用,功能類似於青銅鐎,常用於祭祀、宴饗或日常燒煮。流口便於注出,橫柄便於提握與傾倒,三足則適於置於炭火上方直接加熱。

5.燒製程序
器物以灰胎土旋製成形後,加飾龍首與橫柄,乾燥後施薄釉並入窯高溫還原燒成,溫度約在1150°C上下。龍首與柄屬單獨塑形後貼接,燒成後結合良好,整體結構均衡,製作工藝成熟。

6.文化價值
此器反映戰國晚期青銅禮器形式已逐漸陶瓷化,並轉為兼具實用與儀式意涵之民用器。龍首流口象徵祥瑞,三足與流柄結構承襲古制,又融入地方風格,具歷史過渡與工藝演變的標誌性意義。

7.設計參考
器形古雅,結構嚴謹,龍首塑造生動具象,橫柄與三足比例和諧,可作為現代陶藝設計中仿古壺、香道用具或室內裝飾器的造型靈感來源,適合結合當代釉色再創古意新生之作品。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原始瓷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燒製春秋戰國時期簡介

中國壺型的演變

歷代青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