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007 戰國時期原始青瓷刻劃紋三足鼎式香爐

高13.5×13.5cm

1.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通高13.5公分,腹徑亦約13.5公分,整體呈圓腹深壁形,下承三足,上設對稱雙耳。口沿外侈,肩部緩收,重心穩定。三足下垂有力,比例勻稱,兩耳橫挑外張,具備典型「鼎式」結構特徵。

2.時代與窯口說明
本器屬戰國時期南方窯口原始青瓷之作,推測產自浙江、江西或湖南地區早期青瓷窯場。其胎質、釉色及造型,體現原始青瓷從灰陶向瓷器過渡階段之工藝水準,為戰國中晚期南方禮器陶瓷化的代表器型。

3.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器表施黃褐色青釉,釉層薄透,略顯斑駁。腹部滿飾細密刻劃紋,紋樣以波狀與點狀紋為主,富節奏感與韻律性。器表可見旋製痕與刻紋結合,手工痕跡明顯。雙耳對稱上挑,製作規整,三足與器身接合自然,結構堅實。

4.用途說明
本器應為焚香之用,作為祭祀或室內清供器皿。鼎式結構除表徵禮制意涵外,三足設計有助於加熱時保持平衡與隔熱,底部空間亦利於盛灰或置炭。可見當時香爐不僅具實用功能,亦承載儀式與象徵意義。

5.燒製程序
使用淺灰胎土,經旋坯成形後進行刻紋裝飾,並以薄釉施於表面,高溫還原燒成,燒成溫度約為1150–1200°C。雙耳與三足應為分段製作後再黏合於主體,燒成後結合緊密,為戰國原始瓷技術成熟化的實例之一。

6.文化價值
本器為原始青瓷中較具規模與禮制象徵性的香爐器型,承襲青銅鼎的形式語彙,又融入南方陶瓷工藝特點。其在宗教、祭祀與貴族生活中皆具多重用途,反映出陶瓷逐步取代青銅禮器的社會轉型過程,亦為中國焚香文化早期物證。

7.設計參考
本器造型簡約沉穩,結構合理,雙耳三足之造型張力與刻紋裝飾相得益彰,為現代陶藝設計中仿古香爐、室內擺件或禪意茶具的重要參考樣式,尤適合結合現代釉色創作具東方古韻之當代香道器具。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原始瓷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燒製春秋戰國時期簡介

中國香爐與香料簡介

歷代青釉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