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003 疑似 戰國時期原始青瓷印紋提梁盉

高22.5x21cm

青釉的起源

釉是附著於陶瓷坯體表面的玻璃質薄層,有與玻璃相類似的某些物理與化學性質,一般以長石、石英、黏土等為原料。釉的化學組成為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氧化鈦、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鉀、氧化鈉等,經溫式球磨調成油漿,用浸、噴、澆等方法施於坯體表面焙燒而成。由於所含金屬氧化物的不同,以及燒成氣氛的各異,釉色有青、黑、綠、黃、紅、藍、紫等(白釉其實是無色透明釉)。

青釉的起源:寬泛地說,商代已出現原始青瓷。青釉因呈現的顏色可分:青色、青黃、土黃、褐色等,唐代越窯青瓷被茶聖陸羽譽為如冰似玉,並最終成就了傳奇的秘色瓷。從科學意義上講,宋代五大名窯中的汝、官、哥、鈞都屬青瓷;此外,北方耀州青瓷和南方龍泉青瓷堪宋代民窯青瓷之代表。清代青釉按色差由深及淺,可分為豆青、東青、粉青。單用一種色彩作為表現手段,青瓷在古往今來的各色瓷器中無疑是魁首。

另: 壺罐缸的介紹

「壺、罐、缸」都是以陶瓷或其他材質製成的容器。「壺」是小口大腹、多有壺蓋,漢代與之前的朝代,壺沒有流(壺嘴),唐代的壺頸短流也短,宋代的壺流長而彎曲。壺通常用來盛裝酒漿、茶水或其他東西。如:水壺、酒壺、茶壺、鼻煙壺。

「罐」可以盛物、裝水或做烹調使用。造型特點是口徑大腹豐且深,脛部內收,大底足。多為直口,一般有蓋。如:糖罐、茶罐、藥罐。「缸」是一種圓形寬口、腹大底小,用途多完。如:米缸、水缸、魚缸。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

 

原始瓷青釉提梁盉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

高17.7釐米,口徑7釐米。盉直口,圓腹,平底,下承以三獸形足,流為獸頭狀,壺體另一側飾一捲曲短尾。提梁為弓形,頂部兩端飾有鋸齒形棱脊,肩、腹部飾以四道連續的水波紋。器物造型古樸端莊,釉色青中泛黃,施釉均勻,紋飾簡潔明快,富有動感。原始瓷出現于商前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以前,由於當時工藝技術水準低下,原料處理未經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磨等工藝過程,器物造型簡單,胎體多有裂紋,釉色很不穩定。戰國時期,原始瓷的製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其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方面均有很大發展,器形規整,釉層厚薄均勻,釉色青黃,造型多仿當時的青銅器,有尊、鼎、簋、盉、豆、鐘等,紋飾多以刻、劃、捏塑等為裝飾,具有純樸簡潔的風格。此盉造型規整,釉色均勻,是原始瓷中的佼佼者。撰稿人:郭玉昆

 

相關連結:

中國壺型的演變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

陶器瓷器與原始瓷有何不同

中國陶瓷燒製春秋戰國時期簡介

中國原始瓷介紹

中國青瓷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