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012 馬家窯文化彩陶附凸點口沿三足帶把陶鬶
高20.5x23cm
時代:馬家窯文化(約西元前2300–前2000年)
窯口:屬新石器時代甘青地區民間彩陶窯系統
簡介:
1. 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20.5公分,腹徑約23公分,為一件具有代表性的三足陶鬶。器物敞口微侈,口沿施以環狀小凸點裝飾,極具辨識度;腹部圓鼓,底部承以三錐形實足,背面接一弧形粗壯橫把,造型均衡穩健。
2. 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器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約西元前2300–2000年),出土於甘青地區。馬家窯文化以彩陶著稱,尤以半山類型之彩陶工藝技術與幾何紋樣最為發達。
3. 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器表施以橙褐色陶胎,表面彩繪紅褐與黑褐色幾何條帶紋裝飾,線條流暢,色澤溫潤。特別之處在於口沿環繞連珠狀凸點裝飾,具有明顯的文化辨識性。三足下承穩固,背部附提把,便利加熱操作。
4. 用途說明
陶鬶為古代加熱炊煮之器,類似現代燉煮用壺。三足設計便於直接架於火上,而背把則方便持握與搬移。本器形制頗具儀式性,除日常用途外,亦可能用於宗教祭祀或重要場合中。
5. 燒製程序
器物以手工拍打與貼築成形,陰乾後施彩,再進行低溫氧化燒成,預估燒製溫度介於800–900°C。彩繪為燒前彩,經火燒後與胎體緊密結合,表面呈現天然質樸之美。
6. 文化價值
此器融合馬家窯文化的造型創意與繪飾風格,表現出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藝術的高度水準。其凸點口沿與帶把結構,不僅具工藝技巧價值,更反映當時人類炊食生活與審美觀念的發展。
7. 設計參考
當代陶藝創作可借鑑本器口沿與提把結構的功能美學,將其轉化為現代餐廚器具設計,或應用於裝飾性陶器中,展現復古與創新並行的設計語彙。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