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009 龍山文化黑陶刻劃幾何紋雙耳薄胎陶罐

高14.5×18.5cm(接合補修)

時代: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2000年)

窯口: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城子崖遺址

簡介

1. 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14.5公分,腹徑18.5公分,器形上小下大,圓腹微收,底設圈足。頸部短直,口沿微翹,兩側對稱設有環形耳。造型端莊規整,器表弧度圓潤,整體比例和諧。

2. 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陶罐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間,出土於山東地區。龍山文化為華北地區高度發展的新石器文明,以精緻黑陶著稱。

3. 工藝特點(釉色、裝飾、結構)
本器採用典型的黑陶工藝,色澤深邃光潤,為氧化還原氣氛下燒成。陶質細膩,胎體極薄,通體手工拉坯成形,表面經高度磨光。腹部環繞刻劃幾何紋飾,含斜線、三角與波紋交錯,刻工銳利,風格嚴謹,是龍山黑陶的典型特色。

4. 用途說明
此類陶罐主要用作儲水或盛酒容器,也可能兼具禮儀用途。由於其製作工藝精美,亦可能為高等階層生活或祭祀所用。

5. 燒製程序
器物先經細緻淘洗黏土,再以輪製成形。表面經人工打磨拋光處理後,進入低氧環境中燒製,使其呈現出黑陶特有的光澤與色澤。部分部位經刻劃裝飾,燒成後不施釉,即呈天然拋光質感。

6. 文化價值
龍山黑陶為中國古代陶藝的巔峰之一,標誌著手工技藝與審美水準的高度融合。其極薄胎技術及磨光工藝對後世影響深遠,為研究史前文化、工藝技術及社會分層的重要實物證據。

7. 設計參考
本器造型簡練、比例協調,紋飾佈局合理,為當代陶藝設計中借鑑古典元素與現代簡約風格的優秀範本。適合轉化為藝術花器、家居擺設或博物館文創產品。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陶器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燒製遠古時期簡介

中國壺型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