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005 仰紹文化彩繪叉點三角紋單耳陶壺
高21.5x21cm
時代:仰紹文化(約西元前2500–前2000年)
窯口:新石器時代晚期甘肅–青海地區民間彩陶系統
簡介:
1. 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21.5公分,腹徑約21公分,壺形圓潤碩壯,底部略收,肩部隆起,長頸直立,口沿外撇,頸肩交界處設單側耳柄。器型結構由下而上逐步收斂,形式挺拔穩重,整體比例和諧,適合斟倒或灌注使用。
2. 時代與窯口說明
仰紹文化為仰韶文化晚期至馬家窯文化過渡階段的重要遺存,分布於黃河上游甘青地區,陶器以紅褐胎黑彩幾何紋飾為特徵,展現出中國新石器時代陶藝技術與裝飾美學的進化。此壺體現仰紹文化向馬家窯文化過渡時期器物的風格轉換與造型特徵。
3. 工藝特點
- 胎土與成形:器物採紅褐胎土手塑成形,表面細緻打磨,壺體圓渾厚實,製作規整。
- 裝飾與構圖:壺身繪有對稱分布之「三角斜帶紋」,其內部填以「叉點」圖形(呈十字形點),形成穩定而強烈的視覺重心。使用褐黑礦物顏料彩繪,經燒製後色彩沉著穩固。
- 結構細節:單耳設於頸肩轉折處,利於繫繩或提攜,具有明顯功能與象徵意涵。
4. 用途說明
此壺可能用於儲水、盛酒或其他日常液體貯藏,亦可能是祭祀或葬禮中的儀式容器。單耳設計暗示其使用時需懸掛或傾倒,與當時原始生活行為緊密結合。
5. 燒製程序
器物以手塑法成形後,進行自然陰乾,再以黑褐色天然礦物顏料進行圖紋繪製,彩繪完成後於氧化氣氛中低溫燒製,燒成溫度約攝氏800~950度。表面無釉,屬典型素燒彩陶。
6. 文化價值
此件單耳陶壺融合實用性、裝飾性與文化象徵,具高度圖騰意涵。叉點三角紋樣或代表宗教圖像或部族識別,反映新石器時代晚期彩陶文化的思想內涵與審美風格,為研究仰紹文化社會組織與宗教信仰提供重要實證。
7. 設計參考
本器之壺形與紋飾構圖適合作為現代陶藝、空間陳設與文創設計的靈感來源。叉點三角圖樣具現代幾何裝飾性,可衍生為標誌圖騰、包裝圖形或家飾圖紋,延續史前工藝的視覺語言於當代設計之中。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