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004 馬廠文化彩繪點帶紋雙繫陶壺

高36×35.5cm

時代:馬廠文化(約西元前2300–前2000年)

窯口: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西北地區彩陶窯系統(馬家窯文化支系)

簡介:

1. 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36公分,腹徑約35.5公分,屬大型彩陶壺。器形上腹外鼓,下腹斜收,底尖略帶收斂,整體呈倒橢圓錐形。短頸平口,肩部對稱附有一對橫繫耳,結構均衡,氣勢厚重,是典型的馬廠文化實用與儀式兼具的大型貯器。

2. 時代與窯口說明
馬廠文化為馬家窯文化中晚期支系,廣泛分布於今青海、甘肅地區。馬廠陶器特色在於體型碩大、構圖密集,以密點紋、帶狀線與幾何圖紋構成複合裝飾語言,是中國新石器晚期彩陶藝術成熟階段的典型。

3. 工藝特點

  • 胎土與造型:以紅陶胎手塑成形,胎質堅實,表面打磨平整,器形對稱穩定,屬高水準陶工製品。
  • 彩繪裝飾:通體繪飾對稱幾何圖樣,以黑褐色礦物顏料點繪密集斑點紋帶,紋樣細密且有韻律感,呈現出「點帶紋」構圖的視覺層次感。頸部亦繪鋸齒紋與對稱波帶,增強整體裝飾性。
  • 結構設計:雙橫耳設計便於提攜或繫繩懸掛,器形厚重,視覺重心穩定,實用與禮儀用途兼備。

4. 用途說明
本器應用於儲存穀物、水或其他物資,為大型貯存容器。因其尺寸龐大、紋飾複雜,也可能具祭祀、陪葬或儀式性質,在史前人類生活與宗教觀念中扮演重要角色。

5. 燒製程序
陶胎經由手工拍打塑形,晾乾後以天然礦物顏料進行彩繪,再於開放式或簡易土窯中以氧化氣氛燒製,溫度約攝氏800–950度。屬低溫素燒陶,未施釉但表面彩紋經燒製後與胎土結合,歷久不退。

6. 文化價值
馬廠文化彩陶呈現新石器時代西北地區藝術語彙的高度成熟。此件作品結構嚴謹、紋飾細膩,特有的點帶紋樣構圖體現對對稱與秩序的重視,具有重要考古、藝術與人類學價值,為研究史前社會組織、宗教儀式與審美文化的珍貴實物。

7. 設計參考
本器之造型與裝飾可啟發現代設計,如家居陶器、花器、空間擺件,並適用於文創產品開發。其幾何點紋可延伸為品牌視覺元素、紋飾圖案與現代陶藝設計語彙,展現古代與當代設計美學的對話。

相關連結:

中國歷代陶器的發展歷程

中國陶瓷燒製遠古時期簡介

中國壺型的演變

歷代彩繪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