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001 馬家窯文化彩繪幾何紋雙耳陶壺
高14.5×18.5cm
時代:馬家窯文化(約西元前2300–前2000年)
窯口:屬新石器時代甘青地區民間彩陶窯系統
簡介:
1. 尺寸與器形描述
本器高14.5公分,腹徑最大處約18.5公分,造型略呈橢圓,腹部飽滿,口沿外撇,頸部短直,肩部對稱附雙耳(橫系),整體造型勻稱端穩,典型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實用型陶壺。
2. 時代與窯口說明
此陶器屬馬家窯文化彩陶代表之一,產於今日甘肅、青海一帶,為仰韶文化晚期的延續與發展階段。該文化以黑褐色幾何紋彩陶最具代表性,其窯燒技術主要為民間手工式低溫燒製。
3. 工藝特點
- 胎土與製法:陶胎為細質紅陶,經手工拍打與繩紋模具整形,無轉輪痕跡,保留早期陶工手製工藝特徵。
- 彩繪技法:表面以褐黑色礦物顏料施彩,繪有連續鋸齒線、波紋與斜紋,形成幾何圖騰帶狀紋飾。上彩後施以輕度拋光。
- 結構裝飾:雙系設於壺肩,與器形相融合,便於提攜或繫繩固定,具有實用與裝飾兼備之功能。
4. 用途說明
本器應屬生活用器,可能用於貯水、盛穀或運送液體。亦可能作為陪葬明器,反映先民對實用器與精神象徵的雙重需求。雙耳設計在當時文化中象徵平衡與承載功能。
5. 燒製程序
器形由黏土手塑成形,晾乾後以天然礦物顏料進行彩繪,施彩後在露天或簡易窯爐中以氧化氣氛低溫燒成(約攝氏800~1000度),釉層未形成,屬素燒陶類。
6. 文化價值
馬家窯文化是中國彩陶藝術成熟的重要階段,此件雙耳陶壺不僅具備實用功能,更蘊含高度裝飾意識與圖騰象徵性。幾何紋飾反映出先民的審美觀與圖騰信仰,是研究史前彩陶紋飾、美術演變與社會功能的重要實物依據。
7. 設計參考
本器可作為現代文創設計之靈感來源,如生活陶器、家飾擺件與包裝設計。其幾何紋樣可延伸為圖騰圖像、裝飾花紋或文創品牌元素,展現古拙與簡約融合之美感風格。
相關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