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建窯瓷器燒製工藝演變

建窯,位於今福建建陽一帶,是中國宋代最負盛名的黑釉瓷窯之一。其燒製出的「兔毫盞」、「油滴盞」等,曾為皇家所重,影響深遠。建窯以黑釉為主體,強調釉色變化與燒成氣氛控制,於宋元時期技術達巔峰。以下依據文獻與館藏資料,說明建窯各時期燒製特點與代表藏品:

一、五代至北宋早期(907–1050年)

建窯初期以實用為主,技術逐漸成熟,為北宋盛世奠基。

燒製工藝特徵:

1. 胎質:黑胎或深褐胎,質地厚重,含鐵量高。

2. 釉色:多為黑釉,釉層厚潤,部分帶褐色斑痕。

3. 裝飾:尚未出現兔毫等釉變,釉色均勻,造型樸實。

4. 器型:以茶盞為主,重實用性,外形侷限但胎體堅固。

代表藏品:

• 五代建窯黑釉盞 – 藏於福建博物院。器型端莊,釉色均黑,無明顯釉變,為建窯創燒初期樣式。

 

二、北宋中晚期(1050–1127年)

建窯進入鼎盛時期,兔毫、油滴、曜變等釉變風格形成,技藝達頂峰。

燒製工藝特徵:

1. 釉色:形成典型兔毫、油滴與曜變釉等釉面效果,依還原氣氛與高溫控火得成。

2. 胎釉結合:高鐵胎與黑釉融合緊密,呈現自然流釉與結晶斑斕效果。

3. 器型:茶盞規格標準化,盞壁直挺,口沿外撇,專為點茶所設。

4. 宮廷地位:建盞入選貢品,被列為「盞中第一」,深得士大夫與皇室喜愛。

代表藏品:

• 北宋建窯兔毫釉盞 –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釉面呈現條狀銀褐色結晶,斑紋如兔毛飛濺,極富動感與層次。

 

三、南宋至元代(1127–1368年)

建窯持續生產,釉變風格多樣化,但市場與技術地位略見下降。

燒製工藝特徵:

1. 釉色:兔毫與油滴仍見,但曜變釉已稀少,釉層較薄,色澤趨灰暗。

2. 胎質:部分轉為偏紅或灰胎,胎體厚重性減弱。

3. 技術轉變:民窯化趨勢明顯,品質不一;亦有仿效者遍及閩北與江西。

4. 器型:部分改為蓮瓣形或倣汝形,融入其他窯風風格。

代表藏品:

• 元代建窯油滴釉盞 – 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釉面布滿銀藍色斑點,似油滴浮動,結晶分布均勻,色澤沉靜。

 

四、明清時期(1368–1912年)

建窯式微,釉變技法幾近失傳,然技藝有所保留於地方作坊。

燒製工藝特徵:

1. 釉色:多為均一黑釉,釉變效果罕見,釉質較薄且無結晶層。

2. 胎土:胎體轉輕,含鐵量減低,色澤與觸感皆不及前朝。

3. 用途轉變:逐漸轉為日常用器,或為地方供奉用途燒製,藝術性下降。

4. 技術傳承:部分技藝保存在建陽地區,至近代有復興之努力。

代表藏品:

• 清代建窯黑釉蓮瓣紋盞 – 藏於台灣歷史博物館。釉色黯黑,盞身刻劃簡化蓮瓣紋,表現民間審美風格。

 

結語:

建窯憑藉高鐵胎與變化萬千的黑釉技藝,在北宋時期達到藝術與技術的巔峰,成為中國茶文化與瓷器工藝的雙重代表。雖歷代興衰,釉變技法幾度中斷,但其釉色美學、火候控制與結晶釉的探索精神,至今仍啟發無數研究者與陶藝創作者,並在當代被持續復興與傳承。

 

註:歷代建窯瓷器圖文簡介,可查詢《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