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青花釉裡紅瓷器燒製工藝的演變

青花釉裡紅瓷,是中國瓷器史上一項獨特的釉下彩藝術,結合鈷料(藍)與銅料(紅)於同一胎體與釉層之下,需經高溫一次燒成,呈現「青中帶紅」的色彩對比與美學張力。其技術挑戰極高,自元代創燒後歷經明清發展,官窯極少成功,反由民窯巧手留下眾多佳作,成為收藏家與陶藝玩家所鍾愛的特殊品類。

一、元代(1271–1368年)
青花釉裡紅創始於元代景德鎮,為景德鎮湖田窯的技術創新成果,屬早期實驗性燒製。
燒製工藝特徵:
        1.      胎質:細白瓷胎,釉面光潤潔白。
        2.      青花:採進口「蘇麻離青」,發色濃郁沉著。
        3.      釉裡紅:使用氧化銅料,繪紅紋後罩透明釉與青花同燒。
        4.      燒製難點:青料與銅料燒成曲線不同,紅色易灰黑或燒糊,成功率極低。
代表藏品:
• 元代青花釉裡紅雲龍紋梅瓶 – 藏於上海博物館。紅彩浮動、青花沉穩,色彩對比鮮明。
• 元代青花釉裡紅蓮池魚藻紋罐 – 出土於福建晉江,為早期多彩瓷傑作之一。


二、明代(1368–1644年)
明代青花釉裡紅發展不如單色青花突出,僅宣德年間短暫見於官窯,主力轉由民窯繼續燒製。
燒製工藝特徵:
        1.      宣德官窯:釉裡紅發色偶見成功,多數呈褐灰或泛黑,入選比例極低。
        2.      民窯創作:江西地方窯口不斷嘗試,成功例漸多,風格活潑奔放。
        3.      技術挑戰:氧化銅紅料極易揮發或氧化變黑,控制氣氛需極高技巧。
        4.      常見紋飾:龍紋、魚藻、花鳥等與青花交織,彩面奔放而不拘一格。
代表藏品:
• 明宣德青花釉裡紅龍紋天球瓶 – 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造型端莊,紅彩稍暗,惜色散不勻。
• 明中期民窯青花釉裡紅石榴紋罐 – 民間收藏品,紅料已能穩定燒出果實紅色,工藝漸熟。


三、清代(1644–1911年)
清代御窯極少燒造青花釉裡紅,主要由民間高手與工匠延續其技術與藝術創作,尤見於康雍年間。
燒製工藝特徵:
        1.      康熙官窯:極少例。由於御窯風格重典雅規整,釉裡紅成色難控,多不採用。
        2.      雍正、乾隆:改以鬥彩、琺瑯彩為主軸,釉裡紅出現於小件、試燒器物中。
        3.      民窯繁盛:私窯技藝自由靈活,青紅搭配自然天成,出現許多佳品。
        4.      彩面表現:青花工筆嚴整,釉裡紅多以渲染法繪果實、魚鱗、祥雲等,效果生動。
燒製難點說明:
• 銅紅在高溫下極不穩定,需控制還原氣氛與濃淡厚薄,稍不留神即呈黑斑或焰痕;
• 青花與釉裡紅須同時燒成,燒成溫度的協調難度極高,是「一次燒成雙彩」的工藝挑戰。
代表藏品:
• 清康熙民窯青花釉裡紅花果紋賞瓶 – 藏於景德鎮陶瓷館,構圖靈動,紅彩飄逸自然。
• 清乾隆青花釉裡紅魚藻圖瓶 – 民間收藏品,紅鯉與藍藻共舞,水意盎然。


四、當代(20世紀初至今)
當代青花釉裡紅瓷突破傳統限制,技術更臻穩定,成為當代陶藝創作的重要門類之一。
燒製工藝特徵:
        1.      青料與紅料皆經提純處理,發色穩定性提升。
        2.      掌握還原氣氛燒製技術,紅彩可穩定呈現玫瑰紅、寶石紅等。
        3.      構圖風格多元,從寫實至抽象均有表現。
        4.      藝術化探索:許多現代陶藝家以青紅對比為表現核心,開創現代瓷藝新方向。
代表藏品:
• 當代青花釉裡紅《秋水紅魚圖》瓶 – 景德鎮藝術家作品,紅魚青水對比鮮明,意境深遠。
• 青花釉裡紅裝置陶瓷《青紅對話》 – 展出於中國美術館,探討古今瓷藝語彙的融合。


技術補述:氣氛調控與還原燒成核心
根據《景德鎮陶錄》記載:「燒窯之道,初旺以明火,後悶以聚氣。」此語道出氣氛調控的核心原理:先以明火氧化氣氛助力升溫,再轉為悶火還原氣氛以控制釉彩發色。
「還原氣氛」指的是刻意限制窯內氧氣,使燃料不完全燃燒,形成低氧環境,能顯著改變金屬氧化物的化學反應方式,是釉下彩瓷器成功發色的關鍵。
   •     青花釉下彩(氧化鈷):在還原氣氛中仍能穩定呈藍,惟色澤偏深。
   •     釉裡紅釉下彩(氧化銅):必須在還原氣氛中燒成,才能發出紅色,若遇氧化氣氛則會變黑或消失。
根據《中國陶瓷史》與《景德鎮青花與釉裡紅技術研究》等研究,現代龍窯實驗亦證實:青花釉裡紅瓷器燒製需採「先氧化、後還原」的氣氛控制流程,否則胎釉易變黑、青花失光、釉裡紅難以顯色。
這一過程如同氣氛接力賽:
        1.      青花領跑 → 在氧化階段穩定發色;
        2.      釉裡紅接棒 → 在還原階段顯紅成功;
        3.      窯火控制需分段精準,方能一次燒成雙彩。


結語:
青花釉裡紅瓷以其高難度的釉下雙彩技藝,成就了釉下彩藝術的巔峰。由於氧化銅料的不穩定與還原燒成的技術挑戰,使得歷代官窯對此類瓷器保守審慎,故精品多由民窯匠人、私窯陶藝家製成。這些「非御而精」的玩家之作,反而成為歷代青紅雙彩中最具藝術自由度與審美價值的典範。

註:歷代青花釉裡紅瓷圖文簡介,可查詢《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