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始瓷的發展,是從陶器邁向瓷器的重要過渡階段,始於新石器晚期,興盛於商周與春秋戰國之際,至秦漢時期漸趨成熟。原始瓷兼具陶與瓷的特性,是中國青瓷誕生的先聲,為中國成為「瓷器之國」奠定了關鍵基礎。
一、起源與定義
• 原始瓷泛指介於陶與瓷之間的過渡性器物,其胎質雖非純瓷,已具備高溫燒製與施釉特徵,表現出早期瓷器的基本形式。
• 製作地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主,尤以浙江的德清、上虞、餘姚等地最具代表性,部分遺址亦見於江西、湖南、安徽等地。
二、早期發展(公元前2000年–前1000年)
• 時代背景:從新石器晚期至商代初期,陶器技術逐步向高溫燒製與釉面處理轉變。
• 技術特點:
1.胎質堅硬,敲擊有聲;
2.表面施淡灰釉或青灰釉,釉層不均;
3.器形以碗、罐、豆、壺為主,多為生活實用器。
• 代表藏品:
1.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原始瓷盞〉(浙江上虞出土)
2.湖南省博物館藏〈商代原始瓷罐〉(長沙出土)
3.南京博物院藏〈早期原始瓷豆〉
三、中期發展(公元前1000年–前300年)
• 春秋戰國時期為原始瓷技術成熟階段,器形多樣化,釉色穩定性提升。
• 代表特徵:
1.青綠釉色出現,部分釉面光澤接近後世青瓷;
2.胎質更致密,燒成溫度提高;
3.出現模印紋飾、刻劃簡紋,風格樸素中見規整。
• 代表藏品:
1.湖南省博物館藏〈戰國原始青瓷蓋豆〉
2.浙江省博物館藏〈春秋原始瓷罐〉(餘姚出土)
3.上海博物館藏〈戰國原始瓷壺〉
四、晚期演進(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
• 秦漢時期為原始瓷向成熟青瓷過渡的重要階段,原始瓷與早期青瓷界線逐漸模糊。
• 技術趨勢:
1.採用旋盤拉坯,造型更規整;
2.邊緣處理精細,釉面更為勻稱穩定;
3.器形日常化,廣泛用於飲食、貯藏及明器用途。
• 代表藏品:
1.陝西歷史博物館藏〈秦代原始青瓷甕〉
2.浙江省博物館藏〈漢代原始瓷杯〉(上林湖窯址)
3.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漢原始瓷罐〉
五、文化與歷史意義
原始瓷的出現與演進,不僅是陶瓷技術的一次質變,也深刻影響中國日後青瓷、白瓷的誕生。它證明中國在公元前數百年至千年間,已掌握高溫燒製與釉面控制的基本原理,是世界陶瓷史上的先驅創舉。
• 技術層面:標誌中國率先跨入高溫釉陶時代。
• 審美層面:從實用轉向對形式與釉色的初步追求。
• 文化層面:反映古人對器用、美感與宗教儀式的多重關注。
結語
原始瓷是中國陶瓷史上極具過渡意義的重要階段。從粗陶、夾砂陶過渡到硬胎施釉的原始瓷,再到後期光澤青瓷的出現,這一連串演進不僅技術精進,更展現古人對物質文明的持續追求。原始瓷雖名「原始」,卻蘊含深厚創新與美學潛力,正是這段隱於青史之下的原瓷時期,讓中國終能傲視世界陶瓷之林。
註:中國歷代原始瓷圖文簡介,可查詢《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