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經典陶瓷介紹

中國陶瓷歷經數千年演進,從彩陶、黑陶、釉陶、青瓷一路發展至彩瓷與宮廷御瓷,技術與藝術水準不斷提升。以下依朝代分述各時期的重要陶瓷風格及博物館典藏代表藏品。

一、新石器時代(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2000年)

此時為彩陶與黑陶的時代,尚未進入瓷器範疇,但陶藝水平已相當高。

• 仰韶文化(約前5000-前3000年)
代表陶器:紅陶彩繪罐、盆
特徵:紅陶胎體,彩繪幾何或動物紋,富裝飾性。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彩繪魚紋陶盆〉、陝西歷史博物館藏〈幾何紋彩陶罐〉

• 龍山文化(約前3000-前2000年)
代表陶器:蛋殼黑陶高柄杯
特徵:胎質細密,磨光黑陶,出現薄胎技術,是日後瓷器工藝的雛形。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蛋殼黑陶高柄杯〉、山東省博物館藏〈黑陶蓋罐〉

二、夏代(約前2070-前1600年)

代表陶器:泥質紅陶罐、灰陶鬲
特徵:實用為主,多為煮食與盛水器,器型逐漸複雜,山西、河南等地初見釉陶雛形。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夏代灰陶鬲〉、山西博物院藏〈紅陶罐〉

三、商代(約前1600-前1046年)

代表陶器:灰陶鬲、原始青瓷罐
特徵:浙江、江西一帶出現高溫燒製與施釉實驗,原始青瓷開始萌芽,釉層尚不穩定。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原始青瓷罐〉、浙江省博物館藏〈夾砂灰陶鬲〉

四、西周(約前1046-前771年)

代表陶器:青灰陶鬲、釉陶豆
特徵:器型規整,技術提升,造型與青銅器逐漸融合,原始瓷進一步發展。
代表藏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西周釉陶豆〉、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青灰陶鬲〉

五、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

代表陶瓷:越窯原始青瓷罐、甕、壺
特徵:青瓷技術初步成熟,釉面均勻、胎質細膩,是瓷器技術突破的重要時期。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戰國原始青瓷壺〉、浙江省博物館藏〈越窯青瓷罐〉

六、秦代(前221-前206年)

代表陶瓷:青釉印花罐、兵馬俑陶器
特徵:越窯青瓷技術持續發展,陶器裝飾開始使用印花技術。陶俑成為禮儀與軍事象徵。
代表藏品: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藏〈跪射俑〉、陝西歷史博物館藏〈青釉印花罐〉

七、西漢至東漢(前206-公元220年)

西漢代表:青釉陶壺、明器陶倉
東漢代表:湖南醴陵、江西新干的成熟青瓷
特徵:東漢中晚期青瓷正式成熟,標誌中國瓷器時代的開始。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西漢青釉壺〉、湖南省博物館藏〈東漢青瓷蓋罐〉、江西省博物館藏〈青瓷壺〉

八、唐代(618-907年)

代表瓷器:邢窯白瓷、越窯青瓷(秘色瓷)、唐三彩
特徵:南北窯系並立,白瓷與青瓷技術大成,唐三彩為墓葬明器代表。
代表藏品:中國國家博物館藏〈三彩駱駝俑〉、北京故宮藏〈邢窯白釉碗〉、台北故宮藏〈秘色瓷盤〉

九、五代十國(907-960年)

代表瓷器:越窯秘色瓷延續、耀州窯刻花青瓷
特徵:青瓷發展精緻化,北方耀州窯刻花技法日趨成熟。
代表藏品:耀州窯博物館藏〈刻花蓮瓣碗〉、浙江省博物館藏〈五代秘色瓷碗〉

十、北宋(960-1127年)

代表瓷器:汝窯、官窯、定窯、哥窯、鈞窯(五大名窯)
特徵:注重釉色、器形與文人氣質,為中國瓷器藝術高峰。
代表藏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汝窯天青釉洗〉、北京故宮藏〈定窯白瓷盞托〉、上海博物館藏〈鈞窯玫瑰紫釉盤〉

十一、南宋(1127-1279年)

代表瓷器:龍泉窯粉青、梅子青釉器
特徵:釉層肥潤,器型大氣,廣為外銷,宗教與文人用器並存。
代表藏品: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粉青鬲式爐〉、浙江省博物館藏〈梅子青釉瓶〉

十二、元代(1279-1368年)

代表瓷器:景德鎮青花、釉裡紅
特徵:首次成熟青花瓷,釉裡紅難度高,圖案壯麗奔放。
代表藏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元代釉裡紅玉壺春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青花雲龍紋罐〉

十三、明代(1368-1644年)

代表瓷器:永樂、宣德青花,成化鬥彩,德化白瓷
特徵:青花色階多變,鬥彩細膩,德化窯白瓷為佛教藝術極品。
代表藏品:北京故宮藏〈宣德青花象耳瓶〉、台北故宮藏〈成化雞缸杯〉、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德化白瓷觀音像〉

十四、清代(1644-1912年)

康熙代表:青花五彩、釉裡紅龍瓶
雍正代表:粉彩花蝶、琺瑯彩器
乾隆代表:貼花轉心瓶、洋彩瓶
特徵:御瓷高度發展,造型繁複,彩瓷藝術達到極致。
代表藏品:北京故宮藏〈康熙釉裡紅龍紋瓶〉、〈雍正粉彩瓷盤〉、〈乾隆洋彩轉心瓶〉;台北故宮藏〈乾隆貼花瓶〉

結語

中國陶瓷由土轉火、由器轉藝,不僅是世界陶瓷技術的源頭,也是一部反映政治、宗教、審美與科技的文明史。各時代的代表藏品,今天仍可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一窺其工藝與精神風貌。

註:中國歷代代表陶瓷圖文簡介,可查詢《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文:標竿創意陶瓷公益美術館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