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藍釉瓷的由來與遊牧民族

中原北方馬背上的民族,自古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喜歡藍天白雲的天氣,綠色草原上羊群如白雲一般,與藍天白雲相映生輝,呈現祥和的自然美,另外中原北方冬季酷寒,白天紅色的太陽可帶來溫暖,晚上紅色的炭火可以驅離寒冷,又可享受烤肉,導致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在颜色上,偏好白色、藍色、綠色、紅色,沒想到此一顏色上的偏好,使中國瓷器在白釉瓷、藍釉瓷、綠釉瓷、紅釉瓷的發展上大放異彩。

藍釉最早出現在唐三彩之中,屬於低温藍釉。唐代鞏縣窯燒出唐三彩,釉色有黃、綠、紅、藍、白、褐等多種,常以黄、绿、藍為主色,唐三彩的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製成,在窯內經過 1000-1100℃的素燒,經過冷卻再施以彩釉入窯以850-950℃燒製完成。此時唐三彩之中的藍釉,還是低溫藍釉,只有綺麗之感,瓷化程度較差,另外唐代官服八品為深青(藍),九品為淺青(藍),可見唐朝不受重視藍色,另外,藍色釉是經由絲綢之路從西域進口,價格昂貴,所以唐代單色藍釉瓷極少出現。宋代鈞窯燒出天藍釉瓷,屬灰藍色,不顯明亮,元代蒙古人南下江西景德鎮,藍釉瓷才在中國大放異彩。

青天白雲是遊牧民族放牧的好天氣,這應該是遊牧民族喜愛白色藍色的原因。蒙古族最初建國,取名為「藍色的蒙古國」,把國家的首都稱做「青城」。蒙古民族以「蒼天」為永恆最高神,稱「長生天」(蒙語讀作「騰格里」)是蒙古人至高無上的天神,也是所有遊牧民族的主神,可見蒙古人對白色及藍色的重視。所以元代蒙古人南下江西景德鎮,首要焼製的瓷器就是藍白相間的青花瓷,接下來才焼製藍釉瓷。

有人對元代青花瓷做過統計,得出「目前國內所藏元青花總數中高足杯約佔22%」,另外,199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景德鎮湖田窯清理了一處元代「樞府窯」遺跡,「此次出土的樞府瓷,在器形上以高足杯最為常見,數量佔總數的95%以上。」可見元青花高足杯的重要性。

《中國陶瓷史》第八章第三節在論及元代瓷器的造型時,明確指出「高足杯」是元代的創新設計,嚴格的說此一説法不精準,因為唐代葡萄美酒夜光杯就是高足杯,它是仿西域的平底高足杯,此杯與我們喝紅酒的高腳杯相似,唐代多為銀器,遼代己有白釉瓷的高足杯。元代高足杯的特徴有二,一,白色瓷表示白色的天空。二,白瓷上藍色的龍紋,表示蒙古最高的神「長生天」。

蒙古人是馬背上的民族,部隊在草原上餐飲,只有將領才有矮桌,其他人只能席地而坐。將領使用的高足杯,是中空圓足,足口呈喇叭狀,杯足較矮表面常有紋飾,適用於矮桌上。由於兵士是坐在沙地上餐飲,使用的高足杯高足碗,是中空圓足,足口微向外撇,杯足較長表面沒有紋飾,這樣子比較適合插入沙地中使用,以上是我的見解。

從以上我們得知高足杯高足碗不是日用品,而是易碎的軍需品,由江西景德鎮在大量供應,景德鎮自然成為生產青花瓷的重鎮,無論在釉料及胎土的取得都達到大量生產的規模,促使景徳鎮青花瓷的品項多樣化並可出口外銷,至今在伊朗、土耳其等國家的博物館,仍保存許多精美的元代青花瓷。

元青花所使用的鈷料,有兩種來源:一是西亞進口,一是本土國產。進口料藍色較深,國產料藍色較淺,會出現進口料和國產料混合使用的情形。本世紀初發現西亞進口的「蘇麻離青」料與西域「甘肅青海」鈷料,屬於高鐵低錳型並且極為相似。

在元代,用於燒制霽藍釉瓷的進口鈷料非常珍貴,發色也尚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古代陶工們能燒造出發色穩定、深沉、勻凈不暈散的霽藍釉瓷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元代霽藍釉瓷主要為「藍地白花」,白色為雲龍紋飾。

元代景德鎮藍釉瓷的燒製成功,為明清兩代藍釉瓷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明代藍釉瓷以宣德朝為最佳,主要為祭器和陳設用瓷。其釉色藍如深海,釉面勻凈,呈色穩定。宣德藍釉瓷除單一色釉、光素無紋飾者外,還見有藍釉暗刻與藍釉留白花的裝飾方法。

宣德時期還出現了灑藍釉這一新品種,其藍釉之中自然分布著白色的斑點,如同雪花灑落,故又名雪花藍。宣德灑藍釉瓷傳世十分稀少,其後歷代均不見燒制,直到清康熙時期才恢復燒制。

嘉靖、萬曆時期,藍釉瓷燒制較為盛行,造型品種比較豐富。康熙時期,恢復了自宣德之後便中斷的灑藍釉瓷生產,另創燒了新的品種天藍釉瓷。

清代藍釉瓷以雍正藍釉奪冠絕。雍正時期以唐英任御窯廠督陶官,所制各式釉都燒製得極為成功。乾隆時期,藍釉瓷以霽藍釉和天藍釉為主,多見陳設器,這一時期,藍釉描金裝飾大量出現。在清三代中,乾隆一朝傳世的藍釉瓷器數量最多。乾隆盛世之後,自嘉慶始至清末,制瓷水平全面下降,藍釉瓷的燒制也明顯不及前朝。

文:丁紹傑2021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