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瓷與龍泉窯青瓷介紹

青瓷也稱青釉瓷,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它是中國燒制最久的瓷器,從漢代燒到清代從未間斷,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還原焰」是指瓷器燒制中,在空氣供給不充分的狀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要想燒出美麗的青瓷,就必須有效控制窯內的還原焰。一般來說,還原焰越充分,釉中著色金屬的氧化越好,此時青瓷的色彩就會越漂亮。

青瓷的燒制,遇上含鐵量不純或「還原焰」不充分,青瓷的顏色就會呈現土黃色或黃褐色,這種土黃色或黃褐色的青瓷,並不是瓷工想要燒出的青瓷,可説是青瓷中的不良品,我們稱它為「黃色青瓷」比較妥當。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青瓷,與後來成熟期的青瓷比較,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製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淨,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的著名窯口,在南方可以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為代表,在北方可以北宋官窯,汝窯,耀州窯為代表,現依序:一越窯青瓷介紹,二龍泉窯青瓷介紹,三汝窯青瓷介紹,四北宋官窯青瓷介紹,五南宋官窯青瓷介紹,以下介紹龍泉窯青瓷:

龍泉青瓷的欣賞,首先,看造型:

中國古代陶瓷隨著時代審美、習俗的變化,不斷推出新的器型,龍泉青瓷也是沿著中國傳統陶瓷的造型在發展,比如玉壺春瓶、執壺等。

但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頻繁,明代以後陶瓷的器型有很多都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比如受到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壯罐、綬帶葫蘆扁瓶等,都能在伊斯蘭找到黃銅、玉器、陶器、金屬器等原型,它們大多是隨著明初鄭和下西洋的時候傳到中國來,並受到中國人的喜愛而做成瓷器。也有外來定製的瓷器器型要求,定燒,共出現了十多種外來器型。清代康雍乾時期,皇帝喜歡這類造型,所以清朝也出現了大量模仿明永樂宣德時期的瓷器,所以說「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鑒而豐富」,在龍泉青瓷這裡體現的極為貼切。


其二,賞釉色

龍泉窯基本都是燒青瓷,而龍泉青瓷在南宋時期最理想的釉色就是粉青色,玉質感強。南宋官窯就採用多次施釉,追求釉的厚質感,玉質感。但是龍泉窯是在龍窯里燒,窯幾十米長,每個地方的溫度氣氛不一樣,雖然瓷器的釉都是一樣的,但是在不同溫度燒制之下,釉色是不一樣的,所以能夠看到雖然都是龍泉青瓷,但是有的瓷器是發黃的,叫黃龍泉,也是非常漂亮的顏色。有的是青色的,有的是青中泛黃,有的是黃中泛青,有的甚至是藍色的。


第三,觀紋飾

龍泉青瓷一般不用彩繪,主要裝飾是刻花、劃花、貼花、印花和雕塑。人們欣賞青瓷主要是欣賞釉色,所以裝飾主要以素色為主,呈現在釉色之上若隱若現,有一種含蓄的美,掩映在青釉之下,不張揚。

尤其是故宮博物院的一批清宮舊藏,元明清時期宮廷燒制的龍泉官窯瓷器,外部收藏稀有,展出次數也少。同時,官窯的龍泉青瓷,跟同時期的景德鎮御窯燒造的青花瓷器在造型、紋飾等方面都能對的上,說明都是當時宮廷用瓷器,這類官窯瓷器都屬於龍泉窯中的精品。


宋朝時期龍泉青瓷器型與釉色

北宋晚期,龍泉窯開始真正形成規模,並開始受命為宮廷燒造瓷器。南宋時期,龍泉窯青瓷釉色多呈青灰或者淡青色,裝飾技法則以器物單面刻劃的紋飾為主要特徵,線條流暢自然,器物內底多印上文字。但總體看來,龍泉窯青瓷質量有明顯提高則是在南宋中晚期,這一時期,政府鼓勵開展對外貿易,在商貿需求的刺激下,龍泉窯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制瓷技術也得以大大改進。在釉色上,開始出現了粉青、梅子青、豆青等精美釉色,器物以素麵為主,也有簡單的蓮瓣紋、弦紋等。通常,通透的釉層的掩映下,簡潔的紋飾顯得很優雅。


南宋至明代中期以前,龍泉窯的核心產區在如今龍泉市以南的4個鄉鎮,古代窯址發現了187處,這裡所產出的青瓷代表了龍泉窯青瓷燒造的最高水平。此時,龍泉青瓷已經非常講究釉的色調,窯工們以多次上釉和改變釉的配方技術,燒成粉青、梅子青兩種釉色,代表著我國青釉燒制的最高水平。在厚釉失透的情況下,北宋龍泉青瓷盛行的刻、劃花裝飾已不適用,取而代之的是堆塑和浮雕技法。


龍泉窯瓷器的燒制過程中,開片也很漂亮,俗稱「龍泉哥窯」,開片很像哈密瓜表面上的網格。龍泉窯的燒造就是這樣的,一方面追求理想的粉青釉,但在此基礎上釉色發生很多變化,會帶來不一樣的美感。

元代龍泉窯的生產規模進一步擴大,成為宮廷以及各汗國宮廷日常用瓷的重要來源,同時,海外市場也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的龍泉青瓷規模空前壯大。


到了明代,龍泉窯的生產仍很興旺,成為景德鎮以外較大的窯場。明初的龍泉窯瓷器在製作工藝上與元代基本一致,裝飾技法以刻、劃花為主。明代龍泉窯瓷器一般胎體厚重,造型雄渾粗獷,在明代瓷器中別具風格。其釉層肥厚,色調雖不如宋代粉青和梅子青那樣青翠,卻也保持了龍泉窯釉色淡青泛灰、明艷沉著的特色。


到了清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滿足了宮廷對於青釉瓷器的需求,龍泉窯則不再為宮廷燒造瓷器,成為普通民間的窯場。但是宋元明的青瓷,逐漸成為清代宮廷收藏的對象,比如康熙皇帝六十歲舉辦「萬壽慶典」時,皇子的貢品種就包括龍泉窯青瓷。乾隆時期則以龍泉窯青瓷作為貢品的記錄比較多見。

民國時期,中國古陶瓷專家陳萬里開始注重古陶瓷的田野調查,曾經多次到龍泉地區考察,並指出龍泉曾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生產地。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龍泉窯青瓷生產才得以恢復。


文摘:呂文龍 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