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瓷與耀州窯青瓷介紹

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它是中國燒制最久的瓷器,從漢代燒到清代從未間斷,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還原焰」是指瓷器燒制中,在空氣供給不充分的狀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要想燒出美麗的青瓷,就必須有效控制窯內的還原焰。一般來說,還原焰越充分,釉中著色金屬的氧化越好,此時青瓷的篇色彩就會越漂亮。

青瓷的燒制,遇上含鐵量不純或「還原焰」不充分,青瓷的顏色就會呈現土黃色或黃褐色,這種土黃色或黃褐色的青瓷,並不是瓷工想要燒出的青瓷,可説是青瓷中的不良品,我們稱它為「黃色青瓷」比較妥當。

早在商周時期我國就出現了青瓷,與後來成熟期的青瓷比較,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釉色還不夠穩定,故稱為原始青瓷。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燒製青瓷更為普遍,瓷窯增加,種類繁多,質量進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色晶瑩純淨,常用類冰似玉來形容。河北景縣北齊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蓮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稱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的著名窯口,在南方可以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為代表,在北方可以北宋官窯,汝窯,耀州窯為代表,以下介紹耀州窯青瓷:

耀州窯位於陝西銅川,始燒於唐朝,晚唐至五代時期專心於青瓷的燒制,到宋代青瓷的燒制極為興盛,五代末期創燒刻花青瓷,宋神宗元豐年間至宋徽宗崇寧年間,耀州窯替朝廷生產瓷器。耀州窯在創燒刻花青瓷之後,出土品及傳世品較多並且技巧純熟。

五代耀州窯青瓷釉色一改唐代青瓷的青灰色調,而呈淡天青色,釉層薄而均勻,釉面光亮。造型見有碗、盞托、盞、盤、瓶、罐、壺等,均造型俊秀,胎體輕薄,製作工藝精湛,瓷化程度很好。或僅施以天青色釉,或以刻花、剔花、印花、鏤空等技法進行裝飾,有的酒盞內底還塑貼鳥、龜、魚、鳳凰等。一些盤、碗的圈足外撇,施釉裹足,與唐代越窯青瓷相似。因施釉裹足,在裝燒時,或採用成撮沙粒墊燒,或採用支釘支燒,致使器物圈足上留有成撮沙粒、器物外底留有3或5個細小支燒釘痕。釉面一般都開有細碎紋片,與後來北宋汝窯青瓷的裝燒工藝和釉面特徵相近。五代耀州窯天青釉瓷的發現,不僅填補了五代時期北方青瓷生產的空白,而且揭示了燒造技法曾給北宋汝窯以影響。

在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柴窯”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自古以來,圍繞“柴窯”所在地就有河南鄭州、江西景徳鎮、浙江慈溪等諸多說法,但這些說法,或地理位置不符,或沒有實物驗證。目前,不管是從地理位置,還是產品特徵看,五代耀州窯青釉堆貼龜紋碗,最符合古人對“柴窯”瓷器特徵的描述。因此,將五代耀州窯說成是“柴窯”在諸多學說中最具說服力。

北宋耀州窯以燒造青瓷為主,兼燒少量醬釉瓷、黑釉瓷等。青瓷胎色灰白、胎質細膩,釉色以青中閃黃者居多,艾青者為其上品,釉面明亮,釉內氣泡密集。器物造型多種多樣,見有碗、盤、壺、瓶、罐、燈、枕、粉盒、香爐、熏爐、缽、洗、盆、注子、注碗、盞(圖八)、盞托、燈盞、圍棋盒、圍棋子、人物動物塑像等。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各類物品應有盡有。

較之越窯,耀州窯青瓷的刻花裝飾顯得層次更加清晰,紋飾與隙地呈色深、淺反差顯著增強,以致人們常說北宋耀州窯青瓷具有“淺浮雕”的藝術效果。

耀州窯青瓷所採用的刻花裝飾至北宋中期進入鼎盛時期,與此同時,青瓷上的印花裝飾也開始出現。耀州窯系中較著名的有河南臨汝窯、宜陽窯和新安窯等,耀州窯系的裝飾方法,主要有刻花、剔花、印花、鏤空等:

1. 刻花是用工具在胎器上刻出花紋,花紋的線條呈斜面,稱為「偏刀」,能在平面裝飾上顯現淺浮雕的立體層次效果。

2. 剔花是用工具剔去花紋之外的部份。

3. 印花是用印模在胎上印出花紋。

4. 鏤空是雕出空洞。

北宋耀州窯刻、印花青瓷以其精湛的技藝對我國北宋和金、元時期各地瓷器燒造均產生過重要影響。其技術不僅影響了鄰近的旬邑窯,而且向東影響河南的臨汝(今汝州)、宜陽、 寶豐、新安、禹縣(今禹州)、內鄉等地瓷窯,往南影響到廣州的西村窯和廣西的永福窯、容縣窯等。這些瓷窯都燒造過與耀州窯青釉刻、印花裝飾相類似的器物,從而形成了一個以黃堡鎮耀州窯為典型代表的“耀州窯系”。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