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瓷是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它是中國燒制最久的瓷器,從漢代燒到清代從未間斷,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還原焰」是指瓷器燒制中,在空氣供給不充分的狀況下,產生的一種火焰。要想燒出美麗的青瓷,就必須有效控制窯內的還原焰。一般來說,還原焰越充分,釉中著色金屬的氧化越好,此時青瓷的色彩就會越漂亮。
青瓷的燒制,遇上含鐵量不純或「還原焰」不充分,青瓷的顏色就會呈現土黃色或黃褐色,這種土黃色或黃褐色的青瓷,並不是瓷工想要燒出的青瓷,可説是青瓷中的不良品,我們稱它為「黃色青瓷」比較妥當。漢代的鉛黃釉首開黃釉裝飾之先河。隋唐黃釉分兩類,低溫以三彩為主,高溫以壽州窯黃釉為代表。
《舊唐書》所稱:「隋代帝王貴臣,多服黃文綾袍,烏紗帽,九環帶,烏皮六合靴。百官常服,同於匹庶,皆著黃袍,出入殿省,天子朝服亦如之,惟帶加十三環以為差異,蓋取於便事。」
從以上《舊唐書》得知,隋代帝王貴臣,對黃色已有偏好,於是隋代瓷工就著手控制「還原焰」燒制黃釉瓷,以應市場需求,此時為黃釉瓷燒制的初期,隋代安陽窯(相州窯)已有燒製,顏色多為土黃色或深黃色。
到了唐代,帝王貴臣更偏好黃色,最終偏紅的蛋黃色,也就是當時所稱的「赤黃色」,被列為皇室專用的顏色,此後各朝各代的赤黃色都屬皇室專用。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禁衛軍把象徵皇權的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護趙匡胤為皇帝,這就是黃袍加身的由來,也是象徵皇權的黃釉瓷誕生在唐代的由來。
到了明代,黃釉瓷除了御用品之外,也用於皇家祭祀禮器,故黃釉瓷的生產朝廷採取嚴厲的控制,私造首犯凌遲處死,男丁充軍,知而不以告者,連坐。從傳世品看,明代黃釉瓷器在宣德朝已燒製得相當成功,成化時期的黃釉瓷器製作已很精緻,已能達到釉面瑩亮、呈色均勻的水平。但弘治、正德時期的黃釉瓷評價最高,特別是弘治黃釉,發色純正,色調均勻一致,釉面平整,嬌嫩明亮,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嘉靖以後黃釉瓷的呈色漸趨濃重。
黃釉是以適量的鐵為著色劑,在氧化焰中燒成,有低溫黃釉與高溫黃釉兩種,介紹如下:
高溫黃釉是含適量氧化鐵的石灰釉,在高溫氧化氣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鐵(Fe2O3),呈黃色。 唐代已能燒制出標準的高溫黃釉瓷器,其中安徽壽州窯、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郟縣窯,陝西銅川玉華宮窯,山西渾源窯和河北曲陽窯等都有燒造,其中壽州窯黃釉瓷器最為有名。
低溫黃釉是一種以氧化鐵(FeO)為著色劑,以氧化鋁(Al2O3)為助熔劑的顏色釉。唐三彩和宋三彩陶器上已有深淺不同的黃褐色釉。瓷器上純正的低溫黃釉始見於明代洪武官窯瓷器上,其後歷朝有燒造,呈色深淺雖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趨於「明黃色」,自明代到清代,生產不曾間斷。
文:丁紹傑,202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