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北方馬背上的民族,自古過著遊牧生活,他們喜歡藍天白雲的天氣,綠色草原上羊群如白雲一般,與藍天白雲相映生輝,呈現祥和的自然美,另外中原北方冬季酷寒,白天紅色的太陽可帶來溫暖,晚上紅色的炭火可以驅離寒冷,又可享受烤肉,導致中原北方的遊牧民族在颜色上,偏好白色、藍色、綠色、紅色,沒想到此一顏色上的偏好,使中國瓷器在白釉瓷、藍釉瓷、綠釉瓷、紅釉瓷的發展上大放異彩。
唐、五代以來,在我國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縣)、定(今河北曲陽縣)三州內,先後出現了制瓷業。唐代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生產中心,定窯在最北方與遼國接近,唐代邢窯是中國白瓷的生產中心,定窯在最北方與遼國接近,隨著遼國市場的導向,定窯燒製出釉面光滑,胎骨堅硬的白瓷,同時期鄰近的邢窯,與遠在河南的鞏縣窯,都無法與定窯相媲美,到了宋代的定窯成了燒製白瓷的重鎮。
遼人喜白:宋代是貿易大國,宋人將定窯的白瓷買至遼國換取馬匹,遼人看到雪白的白瓷喜歡到不得了,於是南下搶佔定窯,結果北宋這重要的窯口,曾在宋跟遼的拉鋸戰中五易手。可見遼國在歷史上不斷的侵犯北宋,遼人奪取定窯燒製白瓷,當然是重要原因之一。
據《遼史》記載,遼代手工業的工匠主要來自戰爭中俘獲的漢人和渤海人,遼代制瓷業的發展當然也不例外。遼代官窯在缸瓦窯與林東窯兩處,但燒製的精質白瓷不多。精質白瓷主要在龍泉務窯燒製,龍泉務窯的窯址在北京門頭溝龍泉務村,它是華北地區最大的遼金瓷窯遺址,總面積2.76萬平方米。
漢族忌白:漢文化中喪服是黑色的,孝服是白色的,喪禮均用白色來表示肅穆哀悼。漢語貶白,在漢語中白字的衍生詞含有徒然、輕視、無價值的貶義。如:”白搭”、”白痴”、”一窮二白”…等。
從以上「遼人喜白、漢族忌白」,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白瓷源於唐代邢窯,經北宋定窯,發達於遼代。有了馬背民族的遼代白瓷,同為馬背民族的元代,在南下中原的景德鎮燒製出遊牧民族喜白的「卵白釉」,以及胎體較薄的「甜白釉」,此時中國白釉瓷的燒製,達到最高境界,之後明代白釉瓷在德化窯(今福建德化)因外銷發掦光大,德化窯始於宋代,明代後以白瓷塑佛像聞名,德化白瓷呈乳白色,製作精緻雕刻精美。歐洲各國的國旗中多有白色,為此德化白瓷在歐洲贏得「中國白」的美譽。
中國白瓷主要窯口簡介:
1,邢窯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南方以浙江慈溪的越窯代表青瓷,和北方以河北內丘的邢窯代表白瓷,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
2,定窯,創燒於唐代,經過五代,於北宋時達到鼎盛時期,終止於元代。窯址位於現在的河北省曲陽縣澗滋村、燕山村一帶。定窯以出產白瓷著稱,胎薄而輕,質地堅硬,色澤潔白,不太透明為其特徵,又叫白定。
3,磁州窯,是宋元時期中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間窯場,窯址位於河北省磁縣,古稱磁州,以地名命名。磁州窯出產的白瓷,比定窯瓷器裝飾多樣,常運用劃花、剔花、珍珠地等工藝。
4,缸瓦窯,與北宋同時期的遼代,瓷窯也燒制以白瓷為主的產品,在遼代的墓葬及遺址中白瓷較常見,可見遼白瓷在遼代陶瓷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遼代白瓷分為兩類:一類是常見的圓、琢器,如梅瓶、注壺、注碗、葫蘆型瓶、碗、盤等;第二類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器型,如雞頭壺、扁壺、盤口長頸瓶等。遼白瓷的胎質亦分粗、細兩種。粗者胎體較厚、胎質較粗、胎色較深,以灰白色和黃白色較為常見,一般靠施化妝土來增加白度,多為仿磁州窯產品,在釉色上呈灰白、黃白,或純白等色,色調上也有粗細之分。
5,景德鎮永樂窯,“甜白釉”是明代景德鎮永樂窯創燒的一種白釉瓷,由於永樂窯的白瓷製品中,許多都薄到半脫胎的程度,能夠光照見影,便給人以一種“甜”的感受,故名“甜白釉”。 由於甜白釉的燒制成功,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代的鬥彩、五彩、粉彩,都是甜白釉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文:丁紹傑2021 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