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時期就能燒製黑釉陶瓷,東晉至南朝初的德清窯,用含鐵6~8%的紫金土配製黑釉,可使陶瓷的釉面產生光澤,色黑如漆。黑釉呈色劑主要為氧化鐵及少量或微量的錳、鈷、銅、鉻等氧化著色劑,通常所見的赤褐色或暗褐色瓷器,釉料中氧化鐵比例為8%左右,如將釉層加厚到1.5毫米時,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
黑釉陶瓷的成熟期在兩晉時期,兩晉時期位於浙江杭州的德清窯,出土了成熟的黑瓷,胎呈紅、紫或褐色,釉層厚實滋潤如玉,且色澤黑亮如漆。造型主要以壺為主,如雞首壺、四系壺等,與當時越窯的青瓷造型基本相同。德清黑瓷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在浙江、江蘇、四川等地發現廣泛的使用痕跡。
黑釉陶瓷從東漢到隋代雖受重視,但黑瓷的莊嚴與沉寂,局限了它的實用性,人們的目光始終落在青瓷身上,到了唐代中國瓷業呈現「北白南青」的現象,黑釉瓷不是當時的主流,多為日常生活用品,但在河南地區的瓷工創燒一個新的品項,是將黑瓷上裝飾了有藍斑的乳濁釉,稱「花釉瓷」,常見於黑釉壺罐,黑釉瓷至此出現絢麗斑斕的窯變效果,被視為宋代鈞瓷的前身,也稱為「唐鈞」。文博界把河南魯山段店窯、郟縣黃道窯、禹縣下白峪窯、內鄉鄧窯及山西交城窯、陝西黃堡窯等處發現的花瓷產品,通稱為「魯山花瓷」,著名的唐代魯山窯黑釉藍斑腰鼓,長59公分,鼓面直徑22公分,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唐代黑釉瓷的另外一項轉折,就是精緻化,從一般日用品晉身至禮器,例如陝西銅川唐黃堡鎮出土的一件唐代黑瓷塔形蓋罐,通高51公分,器蓋為尖塔形,尖端塑一個頑皮的猴子坐上面,罐口微侈,罐身圓鼓,罐下腹堆蓮花瓣一周,這件作品造形美觀,黑釉漆黑光亮顯著,是件珍貴精緻的佛教淨水供器。
到了宋代,黑釉瓷在禮器、裝置器的發展,往藝術品上跨進了一步,宋代黑釉瓷的主要窯口有:定窯、耀州窯、吉州窯和建窯等。定窯黑釉瓷胎白壁薄,色黑如漆,釉面瑩潤,光可鑑人,達到中國黑釉瓷的高峰,史稱「黑定」。定窯黑釉瓷中有油滴、曜變的品項都極為珍貴。吉州窯及建窯也以釉色變化和獨特裝飾著稱,吉州窯著名的品項有木葉紋、兔毫釉、玳瑁釉、油滴釉、鷓鴣斑等。建窯著名的品項有純黑色釉、兔毫釉、鷓鴣斑、油滴釉、曜變釉等。這些黑釉瓷均以盞盛名於世,主要受宋代鬥茶盛行的影響。在瓶壺罐方面,有黑釉瓷刻花與黑釉鐵鏽花兩種創新的品項,盛燒於磁州窯及耀州窯,以磁州窯最具代表性。
到了清代,景德鎮燒製的黑釉瓷又稱「烏金釉瓷」,烏金釉瓷源於明代成化年間,是將氧化鐵含量高達13.4%的烏金土加入釉中配燒而成,清代到了康熙時期,燒製的技術才成熟穩定,使黑釉瓷黑亮似漆,瑩亮奪目。
清代烏金釉瓷器,以康熙時的製品最為著名,造型有棒槌瓶、油槌瓶、觀音瓶、荸薺瓶、筆筒、茶壺、盒、碗、盤等,釉色烏黑髮亮,胎釉堅緻,口沿釉薄處泛黃白色,外底或無款識。描金裝飾的題材有蘭草、山水、題寫詩文等,金彩多有脫落。北京故宮藏有清康熙烏金釉描金盤口瓶,台北故宮藏有清康熙烏金釉描金山水紋筆筒可為代表。
德清窯簡介,東晉至南朝中國南方自成系統的民窯,其來源可以上溯至東漢,成熟的燒製技術則始於東晉,在南朝衰落,僅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此後在週邊地區雖有延續,但品質每況愈下,至宋末徹底消失。德清窯分布很廣,核心窯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德清窯主要出產黑色陶瓷,兼燒青瓷,是已知的最早燒製黑瓷的窯場之一,德清黑瓷釉色上佳者色如黑漆,釉面瑩潤。
明清之前,黑釉瓷主要窯口簡介紹:
1、德清窯,東晉至南朝中國南方自成系統的民窯,其來源可以上溯至東漢,成熟的燒製技術則始於東晉,在南朝衰落,僅有百餘年的生產歷史。此後在週邊地區雖有延續,但品質每況愈下,至宋末徹底消失。德清窯分布很廣,核心窯址位於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德清窯主要出產黑色陶瓷,兼燒青瓷,是已知的最早燒製黑瓷的窯場之一,德清黑瓷釉色上佳者色如黑漆,釉面瑩潤。
2,定窯,創燒於唐代,經過五代,於北宋時達到鼎盛時期,在元代時雖生產,仍終止於元。以出產白瓷著稱,胎薄而輕,質地堅硬,色澤潔白,不太透明,《歸潛志》上說「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 此外定窯也燒制黑釉、醬釉和綠釉等,分別稱「黑定」、「紫定」、「綠定」。
3,磁州窯,宋元時期中國北方代表性民間窯場,窯址位於河北省磁縣,古稱磁州,以地名命名。該窯出產白瓷、黑瓷以及白地釉下彩繪瓷。白瓷比定窯瓷器裝飾多樣,運用劃花、剔花、綠斑、褐斑、珍珠地劃花等工藝。
文:丁紹傑,202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