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瓷器常見的十種花瓶

雖然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老祖宗們就開始用瓶子插花了,但用花瓶這個詞來專指插花的瓶子,卻到了北宋才出現在文獻記載上。有了新名字的宋代花瓶,在款式上卻沒什麼創新,基本上是把從前用來盛水、裝酒、祭祀用的瓷器、青銅器直接拿來插花,現走依常見的程度,依序介紹如下:

一,膽式瓶:宋代最早最常見的花瓶,可能是膽式瓶。膽式瓶一般體型比較小,形狀很好認,上銳下圓,形若垂膽。溜肩膀,脖子細長直,肚子大而鼓,正適合插花。膽式瓶有兩個近親,在膽式瓶的基礎上,把脖子拉長的,我們稱直頸瓶,把脖子拉長加粗,另外加一個敞口,我們稱長頸瓶,也稱單口淨瓶。把長頸瓶的脖子縮短,加大溜肩膀的,我們稱玉壺春瓶。

二,直頸瓶:將膽式瓶的脖子拉長的瓶子,我們稱直頸瓶。

三,長頸瓶:將膽式瓶的脖子拉長加粗,再加一個敞口,我們稱長頸瓶,也稱單口淨瓶,因為隋唐之後,觀音菩薩手中所持的就是單口淨瓶。

四,玉壺春瓶:把長頸瓶的脖子縮短,加大溜肩膀的,我們稱玉壺春瓶。玉壺春瓶在隋唐時期已經出現,它的造型是從寺院中的單口淨瓶演進而來,淨瓶最早是用來乘酒的,到了北宋被愛花的宋代人拿來插花。

五:梅瓶:梅瓶的原始用途是酒瓶,最早出現在唐朝,應該是參考仰韶文化的彩陶高足缽,用雙手倒酒時比較方便。梅瓶在宋代叫經瓶,因為每次皇帝帶領大臣集體學習經文之後,在聚餐的時都會喝這種瓶子的酒,大臣們常把這種喝完的酒瓶,帶回家當成花瓶使用,每年冬季插上梅枝,故稱梅瓶。明代大畫家唐寅所繪「採菊圖」,畫中有東晉陶淵明的僕童,手持插有菊花的梅瓶情景。

六,花觚:觚是商周時代的青銅器,是祭祀用的敬酒禮器,造型不一都非常別緻,南宋時出現瓷質仿青銅器的觚,被風雅的宋代人當作花瓶使用,取名「花觚」。南宋瓷質花觚一出現立刻受到歡迎,之後風靡了元、明、清三代。

七:紙槌瓶:紙槌瓶是直口、長頸、方肩膀、圓柱狀的肚子,這瓶子應該是波斯地區進口香水的琉璃瓶,因為造型像古代敲打紙漿的木棒,故稱紙槌瓶。紙槌瓶自古都有,被聯想成木棒所以發展受限,直到清代興起彩繪瓷,畫工發現紙槌瓶很適合彩繪,於是紙槌瓶在清代流行起來。

八:抱月瓶:抱月瓶源於扁壺,扁壺是為北方遊牧民族特制的器形,可繫於馬鞍一側,可替代清潔不易的皮壺囊。抱月瓶,小口、直頸,頸側雙耳,因瓶腹似圓月,故名。抱月瓶的瓶腹扁大而圓,極適合瓷器的繪畫,故流行於明清時期。

九,葫蘆瓶:絕對是所有花瓶中最好認的,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個葫蘆。一般葫蘆瓶是直口,有一種葫蘆瓶將直口改為敞口,使葫蘆瓶的外觀,好像是一個單口淨瓶與一個葫蘆瓶融合在一起,象徵著佛教與道教在教義上相當的融合。

蒜頭瓶:蒜頭瓶,因長頸,削肩,圓腹,圈足,瓶口似蒜頭而得名。始於戰國晚期,流行於秦漢,有銅製與陶製之別。瓷器歷代都有,明清時期比較流行,景德鎮窯生產有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種。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