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又名糧倉,是一種農業建築物,是農作物收成脫粒後,儲存穀物的建築物。古代盛貯穀物的建築物,圓稱囷,方稱倉。「囷」表示圓筒形穀物存放的建築物,「倉」表示長方形穀物存放的建築物。
《禮記·月令》中有“修囷倉”的記載。陶瓷穀倉內有放置五穀的風俗,此一風俗源於一個五穀囊的歷史故事。商紂王昏庸暴虐,以至於諸侯與王室離心離德,最後周武王聯合諸侯軍隊與商紂王軍隊大戰牧野,從而滅掉商王朝,建立了大周朝。伯夷與叔齊是商朝同宗孤竹國的二位公子,以食周粟為恥,便隱居於首陽山採薇而食。有婦人曰:“子義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二人羞憤絕食而死,葬於首陽山,人們念其抱節之志,恐魂乏饑,故五穀置於囊中做為陪葬品,這也是“不食周粟”的歷史故事。
陪葬品穀倉罐是指古代文化中在墓葬中作爲陪葬品出現的穀倉罐。在中國古代,人們普遍認爲死後的生命還會延續,因此爲了讓逝去的人在來世中能够過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會在其墓葬中陪葬一些物品。
陶瓷穀倉內置有五穀,我們可以由盧氏縣出土的漢綠釉穀倉得到証實。盧氏縣是中國河南省三門峽市下轄的一個縣,是漢武帝始置的縣,縣名2000多年未改。約在2000年一位縣民在東明鎮收到的一個漢代鉛釉陶圓筒形穀倉,竟然從穀倉倒出來一碗黍子,黍子已風化成殼,風一吹就會飄散,但仔細看還是保留了黍子的形狀。
說到六朝的穀倉罐,許多文獻都說它是東漢五聯罐演變而來,至於東漢五聯罐從何而來,所有文獻都沒說明清楚,1983年4月15日,合肥市一位市民向合肥市文物管理處捐獻的陶罐,這陶罐中心有一大罐周邊有四個小罐,五罐都呈圓鼓腹,彼此互不相通,平底無釉,胎呈黃灰色,非常樸素,個人認為這這陶罐上的五個歛口罐其實是歛口缽,四個小缽圍繞在一大缽的四個方向,這五個歛口缽代表佛教的五方佛,西遊記中唐三藏披著袈裟頭上戴的五佛冠,也是代表五方佛。所以1983年合肥市發現的圓鼓腹陶罐,就是佛教五方佛淨水缽,它是佛教灑淨儀式中的淨水禮器,也是佛教高僧的隨葬品。
漢代以後的穀倉罐,都源於東漢綠釉穀倉,演進中除了五方佛缽外,增加了許多飛鳥與坐佛的圖騰,被認為是提供死者靈魂暫時安頓的地方,並協助死者靈魂在等待中平安抵達到另外一個世界,此後「穀倉罐」被人們稱為「魂瓶」。「魂瓶」在歷代演變中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也受中華文化的的影響,所演變的造型大致有三類:華夏式,佛教式,華夏佛教式。穀倉罐的造型是隨墓主宗教信仰而異,穀倉罐的精緻度與製作成本相關,綜合看來出至西晉浙江上虞地區的具有樓閣的穀倉罐,在製作工藝上最為精美。
文:丁紹傑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