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023 清代玳瑁鏤空雕蟋蟀罐

高9.5×4.8cm

中國鬥蟋蟀的歷史

歷史文獻考證「古人玩蟋」始於唐,著於宋,盛於明清。據唐朝<<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宮中秋興,妃妾輩皆以小金籠眝蟋蟀,置於枕㫠,夜聽其聲,庶民之家亦效之』。唐初飼養蟋蟀,是以聴其聲為樂。

到了唐朝天寶年間,也就是唐明皇時代,人們除了已懂得欣賞蟋蟀的鳴叫外,也懂得鬥蟋蟀。根據宋朝顧文薦<<負喧雜錄>>記載:「鬥蟴之戲,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鑲象牙為籠蓄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由此可見,養蟋蟀不僅始於唐代,而且當時以此為賭的風俗盛行。

到宋代,鬥蟋蟀的民俗活動有了相當大的規模,不但是在市井當中,在上層階級也受到極大的歡迎。比如宋朝時期出了個有名的「蟋蟀宰相」賈似道,他的鬥蟋蟀的技巧便極為高超,並著有我國古代第一部研究蟋蟀的書籍—《促織經》,在這本書中,他對蟋蟀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併發現了蟋蟀的體色與其鬥性有一定的關係,提出了「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的說法。

清代的王公貴族,是在入關後才開始嗜鬥蟋蟀蟋,皇室莊親王為此編了四卷「蟋蟀譜」,後來,被一些道學家斥為玩物喪志,因而禁止於清宮內進行此類嬉戲,不過,禁止歸禁止,宮內的小太監依然深樂此道。

文:丁紹傑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