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001 清代綠釉刻花歛口湯碗骰子缽

高13x25cm

中國骰子缽的故事

骰子在五千年前西亞地區就有使用。最早期的骰子並非現在常見的正多面體,而是棒狀,類似鉛筆狀,正多面體的骰子是由獸骨獸角刻成,古埃及、古希臘人與古羅馬人就用這種正多面體的骰子拋擲遊戲。

骰子現代淪為麻將牌九的附庸,在古代骰子可是專門的博具。骰子最早出現在戰國,起先被陰陽家用於占卜,後來到了三國時經過曹植(曹操的兒子,寫過七步詩)的推廣,成為宮廷中嬪妃們打發時間的娛樂工具。此時骰子六面只有1點漆上紅色,意義為何失傳,其後四點也漆上紅色,據清代趙翼考證四點塗上紅色,最早為唐玄宗所促成。

盛唐後期,唐玄宗(唐明皇)與楊貴妃都喜歡用骰子娛樂。某次擲骰娛樂中,唐玄宗接連輸給楊貴妃,但在最關鍵的一局中他只要能擲出三個四,就可以反超楊貴妃獲勝。唐玄宗對著骰子連喊「四、四、四……」,說也奇怪,三個骰子停下後的數字都是四,反敗為勝的唐玄宗大喜,對身旁觀戰的高力士說:「這四點這麼聽話,朕就賜它緋衣吧。」所謂緋衣就是朱紅色的衣服,只有五品及以上的官員才可以穿。由於唐玄宗的賜封,全天下骰子的四點都塗上紅色,至今未變。

明朝有一位文武雙全、繪畫天才的皇帝,要論综合能力能排到明朝皇帝前三名,他便是明宣宗朱瞻基。朱瞻基是治理國家的高手,也是生活玩家,他愛好蹴鞠、繪畫、騎射,最喜歡的是鬥蛐蛐、擲骰子。 明代在繪畫天才朱瞻基的關心下,出現二個最有名的骰子缽,一是「明宣德洒藍釉缽」,高11.5 公分, 口徑25.3 公分,由北京首都博物館收藏,二是「明宣德青花龍紋缽」高13公分、口徑26.5公分'由震旦博物館收藏。這兩個缽口徑大、缽口略直,器腹略深,胎体略厚,口沿呈現一圈「環狀的平面」,可防止骰子滑出缽外,由此可證明這兩個缽都是骰子缽。

2020年,標竿陶瓷社教公益網於拍賣會中,拍得一件「清代綠釉刻花歛口大湯碗」,高13公分、口徑25公分'上手研究之後,証明這的歛口大湯碗,平日是盛湯使用,在上羹湯時,歛口可以防止羹湯溢出湯碗,這歛口大湯碗在年假時可做骰子缽使用,因為碗的口徑大,碗的歛口可防止骰子滑出碗外,這歛口大湯碗可一物二用,實在有趣,故撰本文。

文:丁紹傑2023

定窯白釉刻劃花內海水雙魚外蓮瓣紋溫碗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

北宋,高16.4釐米,口徑32.5釐米,足徑15.6釐米。故宮博物院藏。溫碗口微斂,深弧腹,圈足。口沿無釉。外壁近口沿處刻劃弦紋一道,下刻蓮瓣紋;內壁刻劃魚藻紋。原本應有與之配套使用的溫壺,用於溫酒。魚是宋代瓷器上常見的裝飾題材,因“魚”與“餘”同音,故有“富貴有餘”、“連年有餘”之吉祥寓意。撰稿人:李衛東

相關連結:

陶瓷的造形與裝飾

中國陶瓷燒制清代民初時期簡介

中國綠釉瓷的由來與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