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燒制清代民初時期簡介

清代(1616-1912)的陶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的集大成者。這一時期最重要的生產中心仍為景德鎮窯。明代萬曆帝死後一度被廢止的景德鎮官窯在康熙20年(1681年)前後再度復興。此後的康雍乾三朝是清代陶瓷最繁榮的時期。清代瓷器以「仿古采今」為原則,一方面極力模仿宋明兩代的古典瓷器,同時也追求創造出清代特有的陶瓷,最有成就和影響的是清代彩瓷取代青花瓷成為官窯瓷器的主流。

清代流行粉彩或琺瑯彩等,在瓷器器面上燒制的圖案繁密細緻,幾乎與繪畫沒有差別。除了傳統的青瓷釉和黑釉之外,也開發出了多種色釉,其中茶葉末釉最為有名。因此,清代瓷器在燒制技術和繪圖工藝上均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彰顯了古代瓷器工匠的最高水平。但進入19世紀以後,隨著國內局勢動盪和國力衰退,陶瓷的品質也難以維持,逐漸走向衰弱。

民初時期所燒制的瓷器稱民國瓷,是指清朝覆滅的1911年至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之間製作的瓷器。當時社會動盪,內憂外患,戰亂不斷,中國瓷業一度蕭條衰落。後來,一批為官制瓷的匠人流入民間,點燃了之後的民瓷復興之火。

由於民國瓷器具備較高的品質和時代特色,無論從燒造技術上,還是圖案設計、繪畫技法上,它都不亞於晚清官窯瓷器,它有以下特點:
特點一:採用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的加工程序製作出來的坯體整齊劃一,厚薄均勻,旋削切割精準,乾淨利索,胎土細潤,少有鐵星。

特點二:窯爐通常採用名種類型的隧道窯,燃料多用煤、氣、油,因此窯溫提高、溫差小、窯內器物受火均勻。這樣燒成的瓷器一般胎土完全瓷化,不易變形,以手彈之其聲音清脆而有餘韻。

特點三:釉料均機械處理,故釉面均勻明淨,細若凝脂,光亮柔和不刺眼,在放大鏡下觀察下可見汽泡排列非常均勻,且大小也相一至。

特點四:科學配置的彩料取代礦物顏料。彩料純度提高,少有雜質,顏色鮮嫩有光澤。又由於二次入窯燒彩時多用小窯爐,溫度、時間及火向都能很好地控制,故少有燒壞的彩面。

近些年,民國瓷中的淺絳彩瓷和民國新粉彩瓷,漸受重視與關注,而民國瓷的類別可分為以下:

第一類,民國宮廷瓷
袁世凱復辟帝制在景德鎮燒制的御用瓷。其風格頗具現代制瓷工藝,彩料講究,紋飾精美,造型生動,其胎質白潤,繪畫細膩,色彩清淡,玲瓏輕巧。

第二類,民國仿古瓷
清末民初官窯瓦解,官窯良工,其中清雍正、乾隆兩朝的彩繪瓷器是最為熱門的仿製對象。

第三類,民國粉彩新藝瓷
民國期間以文人潘宇、汪曉棠以及珠山八友等為代表的繪瓷名家創造了新興的粉彩工藝。新粉彩瓷是民國瓷中的一大亮點,它在傳統的基礎上,把書、畫、詩、文發揮到了極致,與傳統粉彩相比,在造型、線條、色彩、光彩、意境等方面,吸收了近代畫的技法,實現了「瓷」與「畫」的完美結合。

第四類,民國生活瓷
民國期間為抵制洋貨,瓷業公司紛紛成立,它們生產的是日常生活用瓷。

清代民初的民窯除了景德鎮以外,較為知名的還有宜興窯與德化窯。江蘇省的宜興窯以燒制紫砂茶器聞名中外,其主要出產硃砂、紫砂等無釉陶器。福建省的德化窯則以純白的白瓷著稱,其代表為觀音像等瓷雕。德化窯白瓷也大量出口歐洲,被稱作「中國白」(Blanc de Chine)。民國初期內戰不止,中國陶瓷工藝發展受到壓縮,景德鎮的陶瓷匠人面臨生存危機很多人轉行。建國之後,生產過一些文革瓷,之後就是工業化現代化生產。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