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陶瓷洪州窯簡介

中國古代重要的青瓷窯場,屬於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窯址分佈在現江西省豐城市一帶,此地唐代屬洪州,故稱洪州窯。洪州窯介於吉州窯與景德鎮之間,從東漢晚期開始,歷經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約有800年的歷史。洪州窯終燒於晚唐末五代有多種說法,認為洪州窯自五代之後歸在景德鎮窯系,多有認同。
洪州窯至少在東漢晚期已能燒造出精美的青瓷,以大器型的深腹罐為主,常見的器物有雙唇罐、盤口壺等。造型樸素大方,釉色以純正光潤的青黃色釉為其顯著特點,在少量的器物腹部及口沿至肩部劃出連弧紋及圓渦紋、水波紋;三國、兩晉燒製雞首壺、虎子、等、硯台等;東晉到南朝,逐漸進入興盛時期。東晉時期洪州窯產品中開始出現用褐釉點彩裝飾盤口壺口沿的手法。南朝時洪州窯產品其釉色以淡青微閃黃為主,由於此時已使用匣缽,器物釉面光潔,器型中出現博山爐、温酒壺,帶足的爐、托杯、燈盞、五盅盤、格盤等,圖案裝飾除刻花、劃花、印花外,亦採用了堆塑、鏤孔等技藝。南朝又是佛教文化傳入中國的重要時期,於南朝墓出土中的蓮瓣紋托杯、深腹碗、盤的蓮瓣紋,從流暢的線條、晶瑩的釉色和細小的冰裂開片,不僅反映出制瓷工匠對宗教信仰的虔誠之心,而且反映了洪州窯的生產技藝亦達到了較高的水。

隋唐時期,洪州窯青瓷的釉色也起了一些微細的變化,釉色以米黃而略泛青色見長,褐色釉的使用逐漸盛行起來。在唐代早期,胎多為黃白色,少量灰白色,粗糙但較堅硬。以燒青瓷為主,釉色一般較淡,青中泛黃;也有黃褐,醬紫等色。盛唐至中唐時,達到歷史上產量的高峯,造型豐富,瓷器有的仿金銀器,有胎色較深,施化妝土,釉多為褐色。均講究裝飾,多刻印花朵、圖案形花葉。據《唐書·韋堅傳》關於洪州窯產品運抵長安的記載,説明洪州瓷在唐代確已達到“貢品瓷”的工藝水平。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