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公元420年- 581年)總計16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各民族大融會的一個時代,特別是西方文化東來,給古老的中華帶來了許多新鮮的東西。瓷業生產自兩晉以降持續發展,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白瓷的發明更是南北朝瓷業的一大成就。通常南北朝瓷器仍主要由東南各窯場生產,普遍胎底較為粗松,釉面仍以青黃色為大多數,胎釉結合不甚緊密,易開片,裝飾方面仍以器物造型變化為主要手段,但已開始做多種新的嘗試如刻劃花、貼花、貼塑等等。
這一時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銅器、漆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廣泛用於餐飲、陳設、文房用具、喪葬冥器等等。 中國人飲茶習慣當起於東周時的四川一帶,東漢時飲茶之風傳至長江下游,此風蔓延迅速,至東晉時,已成為王室豪門的時尚。經研究考證,當時造型獨特的雞頭壺就是一種茶具,這種造型延至隋唐以後就不再有了。瓷質穀倉罐是三國西晉時期出現的,它用於陪葬品,所以也稱“魂瓶”,是由東漢的五聯罐發展而來。
這一時期的穀倉罐製作精細,堆塑繁雜,有人物、飛禽、走獸、亭台,糧食一直被視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資,所以從秦漢時代就開始給死者陪葬糧食,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窯,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油燈,燭台大量出現,與這一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
漢、三國時期的青色透明釉的炻器,在南北朝時期已被稱為“瓷” ,南北朝的瓷器中最重要的是早期的越窯。早期越窯的器物的類型很多。除了普通常見的圓形扁盒及壺、罐等之外,雞頭壺是一種有時代的代表性的形式。南北朝時期早期越窯的釉色,由於火候提高,瓷釉中的氧化鐵還原過程較好,與三國時期的色澤相比,青色較深,黃色減少。
文:標竿創意陶瓷社教公益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