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036 清代佛教五方佛木雕佛缽
高14.5x21cm
我收藏的是五佛鉢不是七佛鉢
我收藏的木雕五佛鉢(註1),高14.6公分、直徑21公分、重830公克,估計是清代製品,是在開元寺七佛鉢(註2)之前或之後,無法知道,用谷歌搜尋七佛鉢,可以搜到許多資料,但搜尋五佛鉢,一筆也沒有,所以我就收藏了。
唐、宋、明,三朝的皇帝大都信佛,但唐朝有武宗滅佛,宋朝有徽宗排佛,明朝也有世宗信道毀佛,唯有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精研佛學的有: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其中乾隆帝篤信佛教,使藏傳佛教在中國發展至高峰,在乾隆時期清宮內廷幾乎殿殿有佛堂,處處聞佛聲,朝朝暮暮焚香禮佛。
乾隆看過唐皮日休(西元834-883年)所寫的《開元寺佛鉢詩》(註3),詩的主軸是開元寺有一個佛鉢,材質是帝青石,詩序的大意是:按《法顯傳》記載,佛鉢在不同國家出現之後,會出現在中國,巧合的是在晉建興二年(西元314年)有二聖像浮在海面飄上岸來,之後存放在開元寺。」
乾隆二十二年(西元1757),乾隆帝南巡到蘇州,看到開元寺供奉的精緻木鉢,木鉢上刻有七佛浮雕(註4)乾隆看後大為贊賞,立刻命良工仿製供奉於宮內佛堂。乾隆前後仿製不同材質的七佛鉢近20年,依序是沉香、棕竹,擅香,白玉染青,青玉,紅木,雕漆。青玉之後的浮雕較深(註5)。
一開始乾隆就有一困惑,就是皮日休寫《開元寺佛鉢詩》,記載開元寺佛鉢是帝青石製,而乾隆在開元寺親眼所見的佛鉢卻是木刻製,那皮日休講的帝青石佛鉢去那了?乾隆在仿製木雕佛鉢之後,用白玉染青的方法也仿製了一個,直到乾隆平定準噶爾,獲一帝青石佛鉢才比較釋懷。
以上是我撰的《七佛鉢》由來,即正確又精簡。
註1:五佛是指五方佛,又稱五方如來、東南西北中五方,各有一佛主持。分別是中央的毗盧遮那佛(俗稱”大日如來”、即是釋迦牟尼佛)、東方阿閦佛(另說藥師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
註2:七佛是指過去七佛,是離我們時間最近的過去世的七位佛陀,即毗婆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註3:《開元寺佛鉢詩》作者:皮日休(约834—883),原文:
帝青石作綠冰姿,
曾得金人手自持。
拘律樹邊齋散後,
提羅花下洗來時。
乳麋味斷中天覺,
麥麨香消大劫知。
從此共君新頂戴,
斜風應不等閒吹。
註4:乾隆二十二年,傳旨:「著尋廣榔木,照樣(木鉢上刻有七佛浮雕的様)做一件,欽此。」
註5:乾隆三十八年,傳旨:「⋯玉鉢上的佛,要比木鉢上的佛厚起分來,欽此。」
另:乾隆主導的七佛鉢開發史,大如下:
一,乾隆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傳旨:「著尋廣榔木,照樣做一件,欽此。」
二,廣榔木産於廣州,蘇州暫無材料,故先用沉香木(枷楠木的一種)刻出《沉香七佛鉢》。
三,之後,用廣榔木刻出七佛鉢,廣榔木七佛鉢送京後,北京故宮誤判為棕竹雕刻,取名「棕竹七佛鉢」,此鉢木質鬆軟故沒有刻偈文。
四,乾隆二十三年,清高宗《題枷楠木佛鉢》,大意是我在開元寺,看的是木雕七佛鉢,為何唐人皮日休在詩中寫的是帝青石。於是先用白玉刻再染青,之後才是青金石,青玉,漆雕。台北故宮王崇齊:館藏帝青石(青金石)鉢之上即光素無紋,形制常見於唐卡,無特殊之處。
文:丁紹傑 2021
相關連結: